星期四, 9月 29, 2005

科學家的幸福書:不斷幸福論

最近又看了一本書,書名叫"不斷幸福論",乍看之下也許會以為這是本勵志向上的書其實不然,就分類上來說這本應該算是"生命科學類"的書,書中的內容是以大量的生物實驗證明(註一)其實人的所有感受並非如想像中的虛無飄渺,不論是幸福,快樂,悲傷,痛苦,憂鬱,害怕,憤怒等等情緒其實都只是人的一種用來保護自己的機制。

舉個例而言,假使人看到一隻大熊朝著自己奔來,早在人的大腦產生反應之前,人的自主神經系統(包含內分泌系統)早已有所反應,此時會腎上腺素分泌,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等等..當腦部接收到這些反應之後才會產生"害怕"的感覺,於是便下了"逃跑"的命令,也就是說在人的大腦感應到害怕之前,人自己本身的身體的機制早已早一步進行保護的措施,但是感受卻不能過多或過少,不論過多或過少感受人將無法生存,因為他將不知道如何去判斷出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是否會危害到自己,就如同書中所說的賭徒一般,因為賭徒們對於"贏錢"這種念頭會啟發他一種病態的且期待的快樂(註二),而這種快樂會使賭徒們完全不在乎"投入吃角子老虎的錢,永遠大於吃角子老虎所吐出來的錢"這樣的一個事實,於是賭徒們便不斷的沉迷於這種病態的快樂之中,另一個例子是一個開車的人遇到塞車就開罵,於是在他腦中"開車","塞車","生氣"這三件事的關係會越來越密切,於是人一遇到塞車便越來越容易生氣,甚至到最後只要開車就生氣...等等本書舉了相當多的例子說明腦的發展與愛情,親情,性,健康等息息相關,所以說本書最後就提出了一個理論:幸福是可以學習的,只要我們以正確的態度看待事情,人的腦部自然而然就越會朝正面的方向去發展,為我們製造幸福的感覺,於是幸福便形成為常態,但是每個人幸福的感覺都不盡相同,所以全世界有六十億人,就有六十億種幸福。看完本書其實並沒有像一般醫療書籍那樣的艱深難懂,他用簡單的文字說出了一個其實看似艱深其實早在我們身體裡運行的機制,看完了本書我想是可以給自己另一個了解自己的方式,就像本書在開頭說的看完了本書你的腦部會和沒看本書之前有明顯的不同不單是想法能造成腦的成長,真正能啟動這項改變的是"情緒",透過正確的練習,人可以提升自己幸福的能力,因此我想這是一本值得想要了解自己,希望追求快樂的人所要看的一本好書,至於我自己我想我的幸福模式或許要先從學習如何減少自己負向的想法,也許換個環境會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也許該是我離開的時候......................(對換環境的想法持續強烈中...)




註一:書中所提到的實驗由於多項的實驗都必須以活體進行因此絕大部分的實驗還是以白老鼠及猿猴類為主

註二:在本書中提到其實快樂與悲傷等感覺皆是由於腦中的分泌物所造成的,例如期待感便是由於一種叫巴多胺的分泌物,幸福感是安多芬及腦啡呔,憂鬱則是
代諾芬,而毒品之所以會令人上癮最主要還是由於他提供了類似於安多芬及
腦啡呔的作用也就是大部分的人在服用毒品後會產生幸福感的原因



不斷幸福論
Stefan Klein着
陳素幸譯
大塊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