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西洋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西洋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12月 02, 2006

走過年少輕狂的年代-Le Vent De La Nuit(The Wind of the Night)

在歷經了1968年的五月風暴之後,也如同當年美國的嬉皮一樣,有些人成了社會上所謂的菁英份子,成為了他們年輕時反抗的對象,也有些人繼續的抱持著夢想以及反抗精神繼續下去,也有人沉湎於過去的傷痛不能自己,當然有更多的人選擇歸於平淡,只想平靜的安穩的度過餘生,而這就是一個關於三個走過1968年的五月風暴的人以及一個對那個反抗的世代有著夢想的年輕人的故事-Le Vent De La Nuit(The Wind of the Night)

這是同樣由Philippe Garrel所執導,1999年的作品,由雖然有點年紀了但是還是非常漂亮的Catherine Deneuve飾演風華多金的Hélène,Daniel Duval飾演懷有喪妻之痛的Serge,Xavier Beauvois飾演Hélène的年輕小情夫Paul,Jacques Lassalle飾演Hélène的丈夫,雖然在表面上這是一部講在都市生活中每個人,因為都是孤單的存在著,而尋找著慰藉,希望能獲得溫暖,但是我覺得除此之外,這部電影更是反映出那群走過1968年那個動亂的年代的人們的自我省思與年輕一代的差異。

或許是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存在吧,彼此互相依偎,只為了能得到短暫的溫暖,更簡單的說法是「只想要有個伴在身旁」,Hélène和Paul是如此、Paul和Serge是如此、而Serge和Hélène亦是如此。「我和Paul在一起的時候,貪婪地享受彼此的青春」Hélène這麼說著,Hélène渴望在Paul身上找到屬於自己過去的年輕歲月。Paul積極的想當Serge的助手和Serge一起,或多或少是希望能在Serge身上看到那段自己未曾經歷的歲月。而Serge和Hélène在一起的時候是兩個極為孤單的人想要尋求一絲絲的溫暖,「為什麼做愛會使人感覺孤單,因為越是孤單的兩個人越是會在一起,因為孤單,所以我們結合。」Serge和Hélène說了這麼一段話。當Paul去見Hélène的老公的時候,相較於Paul的尷尬以及Hélène不奈,Hélène的老公滔滔不絕的說著那段屬於1968年的回憶,可以大概的猜想的出Hélène這對夫妻平時相處的感覺。

除了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外,其實有部分的時間是在針對經歷1968年五月風暴的那群人以及現在一代的比較,在拿坡里前往巴黎以及由巴黎到柏林的途中,Paul不斷地詢問Serge那段過去的歲月,不管是性愛、毒品、價值觀甚至是各種的經歷。而這些的問題,也反映出在Paul的身上,所以可以很快的看出來這兩代的不同。而過去的回憶對於Serge來說是沉重的,由他木然嚴肅的臉上可以看的出來,而和Paul的這趟旅程,他們途經了許多地方,如當年逃離巴黎時暫時躲避的地方、Serge夢想中但未完成的建築以及Serge前妻的墳墓,而這樣的旅程對於Serge而言似乎就像是將死之人的的回憶之旅一般,而Serge也在旅途的終點在Hélène纏綿之後選擇了服藥自盡。

在看完這部片之後,不知道是不是夜深了,我一個人走在西門町的街頭,沒什麼人,有的只是一群群嘻嘻哈哈的年輕人在我身旁走過,一陣在初冬深夜的刺骨晚風吹來,感覺有些冷,就像Serge最後倒臥在書桌上,整個空間是沉重而冷冽。

Read More..

星期二, 11月 28, 2006

年少輕狂的迷惘愛戀與浪漫-Les Amants Reguliers(Regular Lovers)

西元1968年五月的巴黎,我想對許許多多的法國人來說是難以忘懷的一段日子,這段日子又稱為五月風暴,特別是和Philippe Garrel(菲利普卡瑞)同個世代的人來說,那段炙熱迷惘但又充滿革命情懷的歲月是心中的一段傷痛,也是一段難忘的回憶,於是Philippe Garrel用他的電影記錄下這一段年輕的歲月-Les Amants Reguliers(Regular Lovers)

這是Philippe Garrel於2005所推出的電影Les Amants Reguliers(Regular Lovers),由他小時候就曾經參與過Garrel電影演出的兒子Louis Garrel飾演年輕才華洋溢的天才詩人-François,而Clotilde Hesme則飾演懷才不遇雖有藝術才氣但卻無法發揮的女雕塑家-Lilie,這是一個在動亂時代下揮霍青春以及熱情的故事。

1967~1968年間,巴黎農泰爾文學院發布了將要管制男生到女子宿舍的法令,在尚未嚴格管制之前男女混住的狀況是極為平常的一件事情,也不可否認的是在這種狀況下往往衍生出了許許多多被所謂"衛道人士"看不慣的行為,性愛甚至是嗑藥等行為便經常發生,而這或多或少也衍生出了些許的問題。於是在"衛道人士"的捍衛下頒布了管理措施,這樣的管理方式,自然而然的不被學生們接受,於是便採取激烈的抗爭活動。於是這場號稱由"性革命"所引發的學生運動便像一把燃燒的火炬一般,很快的燃燒至法國各地,很快地工人、醫生、神職人員以及一般人民也加入了這場捍衛個人在精神上以及身體上的自由的抗爭活動,學生們佔領學校使得學校停止上課,而工人們則採取罷工甚至是佔領工廠的動作。學生工人以及人民紛紛走上街頭,以石塊、汽油彈、木棍為武器,推倒的汽車、殘破的圍牆、被佔領的學校以及工廠為掩蔽物對所有的體制進行抗爭,而這對美麗的戀人François以及Lilie就在這種如野火遍地燃燒的環境下相遇進而相戀。

「我應該出版嗎?」François這麼樣問著他的同伴們,對他來說出版詩集這個行為似乎是違背了他們所相信的主義,對這群年輕人來說名利並非是那麼樣重要的一件事情,他們更渴望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富裕以及滿足,他們藉由詩詞、畫作、書籍、音樂等藝術作品來滿足自己在心靈上的需求以及昇華。他們厭惡所有的中產階級,但諷刺的是他們也大多來自於中產階級的家庭裡。他們盡情的享樂以及揮霍,於是酒精與鴉片便很快的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只是這場如同野火般燃燒的革命來的快,去的也快,或許是因為失敗的原因,使得他們更加的放縱自己,他們需要更多的酒精與鴉片來麻醉自己,而這也使得他們逐漸的面臨到分崩離析的命運。

「François是純淨的,由內而外都是那麼樣的純淨以及美麗」Lilie這麼樣地形容著François,Lilie雖然是平常在鑄模工廠上班,但是她其實是位繼承父親藝術血統但渴望有所發揮的女子,她敬愛她那一輩子都為了討生活而必須在玩具工廠上班的父親,但卻無法忍受像父親一樣整日鬱鬱寡歡,空有寫作的文采確無法出書,於是她起身抗爭,她抗爭所有的體制,她渴望能獲得各種自主的權利,在身體上,她說「我的性和愛情是兩回事,只要是我需要,我可以和任何人做愛,但是我只能愛上一個人」而François是唯一能在這兩方面都能完全滿足Lilie的人。在精神上,她仰慕那信手拈來皆是美麗詩句的François,她希望能和François永遠在一起,甚至是由她出去上班賺錢供兩人花用都沒關係,只要她們兩人能在一起。但是這樣的狀況並不長久,隨著一個"機會"的介入,Lilie在百般無奈之下選擇了離開François,追求自己的夢想。

François總是在思索著,雖然他看起來毫不在乎。他思索著自己,思索著未來,他渴望自己的才華能被欣賞能被認同,尤其是在Lilie離開之後,他焦躁的思索著各種方式,找尋所有的可能,希望能從中獲得答案,然而隨著身邊好友親人以及愛人的一一離去,他似乎是完全放棄了,他選擇了停止下來不再前進,把自己留在這個充滿著迷惘但卻熱情的時代裡,他吞食了大量的鴉片。他離去時的面孔格外的安詳,臉上有的不再是焦躁與不安,也不再恐懼,對他來說也或許是一種解脫吧。而François的詩集也終究是沒有出版,而那些美麗的詩句就如同一張張的紙片隨著François的離開而消逝。

有人說這是一個垮掉的一代,在某些人的眼裡,或許他們是放縱的,是頹廢的,甚至是無可救藥的一群人。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那種渴望自我,發自內心自主創作,對藝術以及精神上的追求及熱情是令人羨慕以及敬佩的。當然,他們尋求解放的方式或許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示範(ex:酗酒、嗑藥),而每個人最後的選擇也不盡相同,有人為了夢想選擇離開、有人迫於現實而離開、當然也有人像是François選擇繼續的"留下來",而身為後代的我們在藉由各種不管是書籍、電影甚至音樂等媒介去回視那個年代時,我想或多或少總是充滿的夢想與羨慕的。而這種情愫是有些矛盾的,我們並非親身參予那個年代,因此對我們而言或許那是充滿著夢想,然而真的是如此嗎?老實說,我也不知道,因為對我來說,不可否認的是我也相當嚮往那樣的一個年代,嚮往著那個抗爭所有體制的年代,嚮往著那個追求自我實現充滿熱情的年代‧‧‧‧

-------------------------------------------------------------------------------------
11/29日
今天突然想到François的兩個夢境,第一個夢是François在進行街頭抗爭的時候,在François的夢境中所有的人都換上了中古時代的衣物,而他們的武器再也不是手上的木棍以及汽油彈,反而是一門大砲,只是這門大砲最後並沒有點燃發射,因為在將要點燃的時候就被敵人發現趕走了,而François這群人便四處逃竄,我想這或許是暗示這場屬於年輕人的戰爭最後是以草率結束的結果,那把抗爭的烈火終究是沒有燃燒。

第二個夢是在Lilie離開後François所作的夢,在夢中兩人同樣是身著中古時代的衣物,Lilie像是公主一樣的躺在帶刺圍籬中,似乎是在等待救援,而身為王子(?)的François在穿過圍籬之後帶走了公主,他們走到一座城堡旁,François翻了翻桶內的東西說:「全都腐敗了,走吧」。我想這也應該是反映出François當時的現況,腐敗的或許是指他們的意志以及想法也對整個環境充滿了灰心,在革命失敗後,他們這群年輕人就聚集在某位紈絝子弟的大宅內,整日吸食鴉片、跳舞、喝酒作樂,逐漸的他們似乎忘了當初要起之革命的心情,而隨著紈絝子弟的離開(他要前去摩洛哥),這群年輕人似乎是頓失所靠,於是也紛紛地離開,其中以Lilie的離開我想對François的打擊最大,那場在街頭告別的戲非常的美。


而在那樣的年代裡,他們的內心正如片中The Kinks所唱的《This Time Tomorrow》一樣,雖然是有些迷惘但也充滿著夢想以及熱情的‧‧‧‧‧‧‧‧

以下是播放The Kinks 的 《This Time Tomorrow》時的片段

This Time Tomorrow/The Kinks
This time tomorrow where will we be
On a spaceship somewhere sailing across an empty sea
This time tomorrow what will we know
Well we still be here watching an in-flight movie show
I'll leave the sun behind me and watch the clouds as they sadly pass me by
Seven miles below ma I can see the world and it ain't so big at all
This time tomorrow what will we see
Field full of houses, endless rows of crowded streets
I don't know where I'm going, I don't want to see
I feel the world below me looking up at me
Leave the sun behind me,and watch the clouds as they sadly pass me by
And I'm in perpetual motion and the world below doesn't matter much to me
This time tomorrow where will we be
On a spaceship somewhere sailing across any empty sea
This time tomorrow, this time tomorrow




Read More..

星期二, 11月 21, 2006

人生的疑問-Les Baisers de secours(Emergency Kisses)



為什麼"你愛我"總是疑問句而不是肯定句?
兩個人在一起就是相愛嗎?
為什麼男人總是捏造經驗?
為什麼女人是體驗經驗?
男人對於愛情的定義是什麼?
女人對於愛情的定義又是什麼?
要怎樣才能表達出深愛著一個人?
是要用口頭上表達?
還是用行動來表達?
為什麼電影裡和現實的故事總有差距?
人與人之間所扮演的角色是可以被替換的嗎?
夢想與現實之間有隔閡嗎?
有的話距離有多遠?
Philippe Garrel問了這些問題
我也想知道...


ps:還沒看過Louis Garrel的《巴黎初體驗》,劇中的Louis Garrel應該只有4、5歲還真是可愛,或者應該說外國小孩都很可愛吧
-------------------------------------------------------------------------------------
2006/11/23
昨天在坐捷運的時候,突然想到,很多事情在小孩眼裡看起來是再簡單不過了,Louis Garrel在劇中說了一句頗耐人尋味的話「我要站在媽媽這邊和媽媽同一國,爸爸只是想和很多不同的女人拍電影而已」

Read More..

星期五, 11月 17, 2006

殘缺的樂章-J'entends plus la guitare(I Don't Hear the Guitar Anymore)



人和音符其實有著極高的雷同性
有的人是高音
有的人是低音
有的人是全音符
有的人是二分音符
有的人是八分音符
每個人都在適合自己的位置上
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又像是音符與音符之間的串聯
這樣的串聯
有的是友情
有的是愛情
有的是親情
藉由一個又一個音符的串聯形成了一小節的樂曲
而每一小節樂曲的組合便成就了一首首的樂章
身為音符的我們
總想和另一個音符有著最適合的結合

於是
我們不斷的嚐試 嚐試著各種方式

每一種的組合出來的結果不見得都是美好的
於是
我們會選擇放棄某些音符
原先可能是一節美好的樂曲
因為失去的音符
使得整首曲子走了調

就像少了吉他手的搖滾樂團
或是
少了第一小提琴手的交響樂團

殘缺的樂符
是無法組合成美妙的樂章
就如同那扇用力關上的門一樣
碰!!
嘎然停止

Read More..

星期三, 11月 15, 2006

隨著恆河之水傳唱下去的歌謠-India Song(印度之歌)

印度,一個文明古國,有著像恆河一般悠久的文化,然而在著漫長的時間軸中,也混雜了些許的殖民文化,尤其在這個位在恆河三角洲上的加爾各答更是明顯,在這塊曾經由殖民者踏過的土地上,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都將如同音樂一樣地一個接一個地傳唱下去,最後終將譜成一首樂章,而這首樂曲的名稱叫做-India Song(印度之歌)。

這是1975年由法國知名女作家Marguerite Duras親自編導甚至參與演出(參與的部份為後面錄製的音軌部分的錄音)的一部電影,改編自她自己的小說《副領事》,由Delphine Seyrig飾演當中那名令所有的人為之瘋狂的女子Anne-Marie Stretter,Michael Lonsdale飾演那名深深愛著Anne-Marie Stretter,最後甚至發了狂的法國駐印度副領事,這是一個非常悲傷也非常美的故事。

那是Marguerite Duras所創造出來的美麗空間,緩慢且輕鬆的音符就像是在營造出一個夢幻華麗但透露著淡淡哀傷氣氛的舞台一樣。在這個舞台上Anne-Marie Stretter正身著紅色的晚禮服和年輕大使正慢慢地舞著,而她的丈夫副領事卻淚眼婆娑的在一旁看著,但我想,那也是一種愛吧,他感謝著上蒼給他如此完美的女人,他渴望著只要能在Anne-Marie Stretter的身旁,就算是靜靜的看著,那也是最大的一種恩賜。他的愛是壓抑的,他的愛是飽滿的,就如同那垂在眼旁的淚痕一樣,由內心深處滿溢了出來。直到他再也忍受不住心中的愛慾,他發了狂的吼叫著,只要求能留在能在Anne-Marie Stretter的身旁,就像他當初發狂的殺了痲瘋病人一樣。或許,他生來就是一個悲傷的角色吧。

而Anne-Marie Stretter我想說她是愛情的集合體一點也不為過吧,在呼吸吐納之間,你可以清楚的看見那極具生命力的愛慾隨著緩慢的呼吸散發出來,她的一舉一動是那麼樣的吸引人,甚至是令人為之發狂,Marguerite Duras曾經在這部片的拍攝紀錄片「La couleur des mots(文字的顏色)」中這麼說過:「我是女乞丐,我是勞兒(註),我是副領事,我是加爾各答,我是印度,但我不是Anne-Marie Stretter,她是唯一一個來自"外地"的人」,對於Marguerite Duras而言Anne-Marie Stretter是一個如此熟悉親切但卻無法接近甚至是敬畏的存在,就像是鄰家同年好友的母親一樣,即便她在最後安排Anne-Marie Stretter死去,也要死在神聖的恆河裡,她的死就如同羽化成仙一般的,是莊嚴的,是神聖的。或許在Duras的心中,Anne-Marie Stretter就是一位女神。

在這裡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只以歌聲出現的寮國女乞丐,沒有人知道她怎麼來的,也沒有正確地人知道她為何發瘋,對於她的瘋眾說紛紜,只知道她不時地在那廣大的庭院中唱著,唱著一首又一首,沒有任何人了解歌詞的寮國歌謠「所有的人都是悲傷的,但只有她,只有女乞丐是快樂的」Marguerite Duras如此說著,而她的快樂我想是來自於「無慾」吧。那歌聲是清亮而乾淨的,就像來恆河上游的水未曾淤積任何污泥一樣潔淨,當她來到這個充滿著愛慾情痴的加爾各答,或許,女乞丐正用她的歌聲告誡著每一個人吧。

在Duras的India Song裡,有著大量的靜止鏡頭,就像是一幅又一幅華麗的畫作一樣,而人物就慢慢地淡出,淡入。甚至你會有種未曾有任何人物走動的錯覺。但是這卻不影響畫面的詮釋,相反的Duras用了兩種東西使得整體的畫面做了更深入的延伸,第一種是鏡子,她用了大型的落地鏡,當人緩慢的淡出畫面時,仍舊可以透過鏡中的反射,映射出人物的一舉一動,就像是延伸的鏡頭一樣。畫面並不會因為靜止而顯的枯燥,反而有另一層畫面的呈現。

另一種是聲音。裡面的人物是無言的,但這並非是默劇,而是後製音軌,也因為是後製的,Duras刻意地將聲音與劇中人物的動作錯開,藉由對白你可以想像出另一種的延伸畫面出來,就像是在只有兩人的空間裡,卻出現了派對中常見的喧嘩,於是。整個畫面因為喧嘩的吵鬧而熱鬧了起來,所看到的不再是兩人獨舞的房間,而是一個有著許許多多身著華麗衣裳的紳士淑女聚集的派對。在此聲音已經不單單只是聲音而已,而是一種畫面的呈現。而在呈現Anne-Marie Stretter的死亡也是用相同的手法,Anne-Marie Stretter只是慢慢的步出畫面,而對白也淡淡地道出在恆河邊發現了她的屍體。她就這麼樣的淡淡的離去。

音樂,在這部片裡也是佔了相當重要的部份,不時出現的探戈舞曲,Anne-Marie Stretter總是隨著音樂起舞,那舞姿是曼妙的,是極具吸引力的,在舉手投足之間,你仍舊可以發現那份被挑起的愛慾情痴正在蔓延著,在劇中雖然Anne-Marie Stretter最後是死亡了。但我想,在Duras的心中,她只是換個地方在恆河上繼續跳舞,隨著印度之歌的音樂,舞著........

在此播放India Song裡的主要配樂,這首曲子是由Carlos D'Alessio以及Marguerite Duras兩人共同譜寫創作完成的



註:在勞兒之劫中最後奪走勞兒所愛的即是Anne-Marie Stretter

Read More..

星期四, 11月 09, 2006

光怪陸離又荒謬詭異的瘋狂世界-Pink Flamingos

《警語》:本圖文內容有較為不雅的部份,如有不適者請勿觀賞,謝謝~
















終於看到這部傳說中的電影了,而在我看完之後,說真的我必須對乾扁瘦巴巴的約翰水先生(John Waters)感到佩服,你怎麼可以把一部片拍的這麼低級噁心,然而,我也必須承認,我還蠻喜歡這低級噁心的惡趣味。

這是一部拍攝於1972年的電影,導演是看起來就是一副怪胎樣的約翰水(John Waters),而劇中那隻"巨大的粉紅火鶴鳥"-Divine就是由Divine本人親自主演(我先前有介紹過她,她還有出唱片)而她的本名是Babs Johnson,沒錯,"她"其實是"他",或許有些人看到一個體型巨大且男伴女裝的"粉紅火鶴鳥"就已經開始感到些許的不舒服了,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在片中有更多意想不到,光怪陸離的奇聞妙事。

這是一個極為誇張的瘋狂世界,變裝癖、暴露狂、強虜少女並使其懷孕後將其嬰兒販售營利、變性人、生食人肉、吞食狗屎、閹割、誇張的"括約肌收縮擴張運動"、獸交、人工授精、亂倫、口交..等等這些光憑想像就覺得噁心低級的事物,在這個光怪陸離的詭異世界裡,就像一般日常生活會發生的事情一樣稀鬆平常。在這個瘋狂的詭異世界裡似乎沒有所謂那種看似假道學的正經事,一切的令人感到錯愕驚奇的事情在這個由約翰水先生所營造,偉大的Divine女王所主宰的瘋狂世界裡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這是一個充滿錯置顛倒的世界,裡面充滿了許許多錯置且令人莞爾的事物,Divine的母親是個吃蛋狂,她還因此愛上了每天送蛋到Divine家的Mr.Egg Man(謎之音: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啊!!),說是Divine的母親,卻整日坐在嬰兒床內,每天起床就哭喊著要吃蛋,就像一名巨大女嬰一樣,因此"母親"這個角色在片中也成了Divine的專有名詞,她不但要像母親般照顧她那吃蛋狂的母親還要當她一對兒女的"典範",教導他們朝向噁心低級的王者之路邁進。還不止如此,在當中性別的錯置顛倒更是常見的,我們那偉大的Divine女王便是如此,而Divine女王的死對頭Marble夫婦更是如此(雖然他們外衣看似正常的但是內衣卻是男女相反的)以及Marble夫婦的可憐小跟班。或許可以這麼說吧,她們所做的只是瘋狂世界裡的"正常事"。所謂的道德、文化、禮儀在這個約翰水先生的世界裡是蕩然無存,你或許不能用所謂"正常"的邏輯以及道德觀去解釋片中人物的行為,但這本來就是由Divine女王所主宰的瘋狂世界。

另外,這部片有個非常棒的地方就是音樂,這部片所收錄的音樂堪稱50's、60's的老搖滾大集合,這部片中收錄了有Link Wray的《The Swag》、The Centurions 的《Intoxica》、Little Richard的《The Girl Can't Help It》、Bill Haley 的《Ooh! Look-A-There, Ain't She Pretty?》、The Robins的《Riot in Cell Block #9》、The Trashmen的《Surfin' Bird》、Patti Page的《(How Much Is) That Doggie in the Window?》,也許你和我一樣不熟識這些50's、60's的老搖滾,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音樂很多都是你一聽就知道的。有了這麼多熱鬧的老搖滾,加上瘋狂的劇情讓這部片看起來就像是由一連串的MTV所組成的音樂電影,非常的熱鬧有趣,或許你對於此片的瘋狂噁心的內容無法接受的話,那麼本片的OST不妨可以考慮看看,非常值得一聽。

在這選播的是這張OST裡非常熱鬧的一首曲子The Trashmen的《Surfin' Bird》,如果有看過此片的人應該知道此時正在進行一件相當"奇妙"又"神奇"的舉動




Pink Flamingos的預告片,在Youtube上還有一些相當精采的片段,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但是切記要有些心理準備,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這樣的畫面

Read More..

星期一, 11月 06, 2006

因為我愛你,所以我要‧‧‧-Trouble Every Day

當你愛上一個人的時候
你會和他做什麼事
和他一起歡笑
和他一起痛苦
和他一起憤怒
和他一起悲傷
和他做愛
和他吃飯
和他..........
或是
成為他身體裡的一部份
自此
你的血將在他體內流竄
你的肉將成為他的養分
你們將不再分離
永遠 永遠.......


這是2001年的片,導演是法國女導Claire Denis,由Vincent Gallo飾演Shane(男食人者),Tricia Vessey飾演Shane的妻子June,Béatrice Dalle飾演Coré(女食人者),Alex Descas飾演Coré的老公。這是我自從朋友介紹之後就一直很想看的電影,因為裡面有我的愛片之一Betty Blue的女主角Béatrice Dalle,看完這片之後,她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已經和我永遠第一的女主角Juliette Binoche並駕齊驅了,嗯,其實兩人之間不太能比較,畢竟兩人的風格不太一樣,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真的很喜歡她們兩個(羞)。

我想,這片就一般歸類而言會是屬於恐怖片,因為裡面有不少吞食人肉,吸食人血,極為血腥的片段,但是他卻沒有印象中恐怖片的快速及緊張,相反的整部片子的節奏緩慢低沉,反而更像是一部帶點哀傷感覺的愛情片。

關於劇情,我在這裡不太想多談,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去看。在這裡我想試著談的部份是這部片子對於畫面處理的部份。在這部片中,用了相當大量的特寫鏡頭,而這些鏡頭都是針對人體身上某部位進行特寫,或許是四肢、或許是胸部,或許是腹部。而每一個鏡頭都細微到幾乎可以看見看見鏡頭底下的每一根毛髮、毛細孔甚至是皮膚底下的血管跳動。當手指在裸露的軀體上游走的時候,由額頭慢慢的往下臉頰、脖子、肩膀、四肢、胸部、腹部、陰部你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那種挑逗及被挑起的慾火,隨著指尖接觸皮膚逐漸引燃。皮膚是人體最大的生理器官,我想用來表達情慾是最明顯也最直接的。

另外,Béatrice Dalle這位女主角,在片中她雖什麼然沒有台詞,但是她那極具野性的一舉一動,就如同是蜘蛛裡的黑寡婦的化身一樣,不論是在狩補獵物時那種在發現獵物時玩弄挑逗、在吞食獵物時的瘋狂飢渴、甚至在獵食過後又彷若犯了錯的小女孩一樣的無辜無助,看著看著,我居然也有種想被她吞食而下的慾望和錯覺。而當她身著由鮮血染紅的白色睡衣由樓梯緩緩步下時,就像是一位身著紅色小禮服的貴婦一樣,令人注目。或許是我太喜歡她了吧,而寫這篇的同時,想起她的第一支片Betty Blue到了今年剛好也是20年了,我想或許應該再把手邊有關她的片《Betty Blue》以及《Night on Earth》拿出來看了。

額外一提的是,或許是前陣子看了一些恐怖片吧(有Stanley Kubrick的《The Shining》以及同樣也是法國片的Alexandre Aja的《High Tension》,《High Tension》這片如果你是喜愛德州殺人狂式的殺人魔類型電影的話,還頗可一看的),大量的血漿畫面到讓我想起了一件小時候的事情,記得約小學三年級左右吧,那時都要進行B型肝炎的檢查,而檢查方式就是抽血,而在當時記得所有的同學都是哭喪著臉的(一來是要打針,二來是那抽血的針還頗大支的),輪到我了,當針頭插下去開始抽血的時候,我作了一項或許有些變態的行為,就是我居然笑了出來,是的,當我看到血液由針頭流入(或者是說爆漿式地流入)針管的時候,我有些變態的笑了出來,而我之所以會對這件事情印象深刻的主要原因是,當護士小姐看到我的笑容很快的問了我一句話「你是我會打針以來第一個會笑的小孩,如何,要不要再抽一管?」,好吧,或許在我內心深處是有種變態的基因存在著。

而關於本片的OST由Tindersticks所製作,同名曲《Trouble EveryDay》主唱性感低沉的聲音聽起來讓人有種緩慢地陷入一種莫名深沉黑洞的感覺,也非常的棒
《Trouble EveryDay》
Look into my eyes
You see trouble every day
It’s on the inside of me
So don’t try to understand
I get on the inside fo you
You can blow all away

Such a slightest breath
And I know who I am

Look into my eyes
Hear the words I can’t say
Words that defy
And they scream it out loud

I get on the inside of you
You can wave it all away
Such a slightest thing
It’s just the rise of your hand

And there’s trouble every day
There’s trouble every day
There’s trouble every day
There’s trouble every day

If I want you back
I could get away
Before the sunshine leaves your eye
But I need to know
How to find a place
Before the days become nights
Before the years become lies

And there’s trouble every day

You know that I love again
Please make it start again

There’s trouble every day

You know that I’ll always hear
The words that you never say

There’s trouble every day

This time it’s startling me
The words I can never say

There’s trouble every day

You know that I’ll always hear
The words that you never say

[Repeated over:]

Look into my eyes
Hear the words I can’t say

You know that I’ll always hear
The words that you never say


Read More..

星期四, 9月 21, 2006

他們相遇在一個名叫愛情的地圖上-Boy meets Girl

在名叫愛情的地圖上
一個熱情追尋的男孩
一個悲傷狂舞的女孩
他們都有一雙哀傷的眼睛以及孤單的靈魂
於是
當男孩遇見女孩
一個因為遺憾而多了道缺口卻滿載回憶的杯子
竟也無法承受兩人的巨大孤寂及哀傷而碎裂
當男孩遇見女孩
濃烈的愛像鮮血一樣
染紅了一片雪白
當男孩遇見女孩
是開始 也是結束........

這是於1984年由導演Leos Carax所執導的第一部電影,而這部電影也同時是Leos Carax的成名代表作之一,而由Denis Lavant所飾演的Alex也由這部開始出現在Leos Carax的電影中(包括了後來的Mauvais sang(壞痞子)以及Les Aments du Pout-Neuf(新橋戀人))。

Alex,是個剛失戀的男孩,自己心愛的女子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一起離他而去,但是他卻善良的祝福他們,在他們家門口小心翼翼的放著剛偷來的黑膠唱盤以及一封信。他是個念舊且細心的男孩,他仔細地在巴黎市區的地圖上紀錄下生命中每一個重要時刻,第一次認識F(註)、第一次親吻F、第一次偷東西、第一對F說謊、第一次和F作愛……對於Alex而言整個巴黎就代表了Alex的世界,他不想也不願離開這裡。Alex是個好奇的窺伺者,他像個小孩一樣的,對所有事物都有好奇心似的窺探著自己,也窺探著Mireille與Bernard那段岌岌可危的戀情。Alex也是個孤單的流浪者,在他生命的地圖上流浪著,只想找尋到屬於一輩子的愛。

Mireille,也是個剛剛失去所愛的女孩,愛情對她而言是生命的一大部分,雖然她表面上看起來若無其事甚至還可與朋友談笑,但總是在無意的在言行舉止中或是在眼神中流露出她的哀傷,她有一雙很美但也很哀傷的眼神。她是個孤單的舞者,或許因為踢踏舞是少數能獨自演出的舞蹈,雖然在內心期盼著有人能夠與她共舞,但總是一個人以生疏的舞步跳著踢踏舞直至精疲力盡。她渴望著能由哀傷中解脫甚至是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去做交換。就像一位被囚禁的公主,期待著能有一位勇士將她由哀傷的苦牢中解救出來。Maïté Nahyr所飾演的Mireille,她的眼神以及表情哀傷的讓人印象深刻也令人動容

「寂寞者的問題就是他們從不讓自己獨處」酒吧裡的酒保這麼說著。好像真的是這樣,那是一個屬於寂寞者聚集的空間。有看似有點憤怒又焦躁不安,不斷喃喃自語的男孩。有一雙像是看透一切事物的雙眼的早熟男孩。有不斷仰望著天上月亮,斷斷續續說著”C'est la vie”的前任太空人。有凝視著前任太空人默默不語的前任世界小姐。有雖然無法言語也不管別人能否看的懂他的手語,熱烈的用手語比畫出他過往的電影工作者。有因為感到以前日子平凡而不停抱怨的生日壽星。有沉迷於彈珠台遊戲會因為遊戲結束而憤怒但卻能平靜的說出不倫之戀的中年男子。每一個人看起來都好像有屬於他自己寂寞的理由,但卻都聚集在這個空間裡,不讓自己獨處。

在這空間裡,是由許許多多的回憶交織而成的,而這些回憶往往附著在某些事物上面,如Alex身上的那條方格圍巾,那原本是屬於一名帶著孩子離開男人的中年女子的,當她開車到河邊將男人所寫的詩以及畫都丟至河中的同時,也將這條圍巾留在河堤,畫面上男子的殘影或許就是她的男人吧,她拋棄了屬於男人的東西,也將回憶遺留在河邊。而當Alex誤以為這條圍巾是他的愛人Florence所留下來的唯一物品時(因為Florence在離開Alex的同時也帶走了所有的事物),Alex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到懷中,像是紀念品一樣,紀念著Florence,也紀念著他的愛,而此時在畫面上又出現了Florence的殘影。宴會女主人有一個極為珍愛的杯子,珍愛到只有女主人用過。杯子是她的兄弟買給女主人的禮物,他們約定好了,不管兩人身在何處,每天晚上10點都一定要集中心念,思念著彼此,但是女主人在一次的不小心的遺忘下,卻將她弟兄永遠的留在回憶中,杯子成了她兄弟的遺物,也成了女主人思念她兄弟的唯一憑藉,而那個杯子或許是因為這個遺憾而在杯緣上有了一個小小的缺口。當女主人離去,畫面上也出現了她弟兄的殘影。那只杯子卻因為Alex的激動告白而碎裂。每個人的回憶都依附在某件事物上。對於他們而言,小心的珍藏就代表了對回憶的重視,或許,將物品遺棄的同時,也把回憶一併丟棄。

最後,男孩還是遇見了女孩,在Alex”精心”安排下,Alex與Mireille在一場宴會中相遇。那是在Mireille企圖自殺不成而剪去一頭長髮後。Mireille臉上還帶著因為眼影而留下的深色淚痕。兩人共處在廚房中。Alex再也按耐不住心中對Mireille的愛慕,Alex略帶激動的對Mireille說著:
這像一個夢,和妳在一起
像一個不尋常的、深深的夢
只有睡的很熟才會做這樣的夢
這樣坐在妳身邊
這就是永恆
當我看著妳
當我被愛緊緊攫住的此刻
我認出了妳
就像認出了這輩子註定要愛上的人
我第一次,也最後一次對妳說
我愛妳,Mireille,超過世上一切
我要我們相愛
一定要,很愛,不知不覺地…..
Mireille依舊靜靜的聽著Alex,靜靜的看著Alex,而Alex繼續的說
妳懂嗎, Mireille,愛….
愛得不埋怨
愛得毫無保留
妳說來,我就來
妳笑,我也跟著笑
我們要做愛,妳想多久就多久….
我和妳要一起工作
共組一個所向無敵的小組
我們可以一起來改變我們的習慣
我們可以離開巴黎,甚至法國
看在對我Alex的愛的份上
停止對自己的摧毀
尊重妳的熱血、妳平靜的存在
妳無暇的眼神、妳溫柔的感覺
用妳的活力,融化我們的憂鬱
Mireille
我想擺脫腦中一直狂瀉的獨角戲
不再像欣賞音樂一樣地欣賞痛苦
不再用話語埋葬我愛的人
但如果我閉嘴,她就自殺,完了
再多吻也沒用了
幫我飛走,Mireille…我好重
別看我,我是個廢物
我永遠不會再有生氣Mireille
永遠不會…………..

平常時刻的Alex看起來有點微不足道,就像是那種走在路上會低著頭走路,然後說話的時候支支嗚嗚,不太有自信有點害羞的可愛男孩,可是當他對Mireille告白的時候,整個人卻突然的放大了起來,在他的眼中散發出異樣的自信,就像一位騎著馬的王子正要解救苦牢中的公主一樣。愛上一個人真的會讓人改變,對Alex來說,只要有了Mireille的愛所有的一切都不再是問題。然而Mireille依舊只是靜靜的看著。當Alex與Mireille的再次相遇,公主依舊期待著王子的到來,可惜前來的王子並非公主所期待的那位,雖然同樣的讓公主解脫,但也帶來了不幸,一把鋒利的刀刃刺進了Mireille的胸膛,鮮血染紅了Mireille的浴袍。對於Mireille來說或許也是一種解脫吧,而這一切的一切就像夢一樣,站在對面的一對情人依舊仰望著天空………

這裡面有兩首歌是我印象很深刻的,重複聽了幾次找了一下分別是David Bowie的《When I Live My Dream》以及Dead Kennedys的《Holiday In Cambodia》。當Bernard在對講機的一頭對Mireille說他已不再愛她了,這時的Mireille雖然表面是異常的平靜,但是背後伴隨的是Dead Kennedys的《Holiday In Cambodia》,那極度焦躁不安且尖銳的吉他聲與歌聲就像透露出了Mireille內心的焦躁與不安。另一首David Bowie的《When I Live My Dream》當這首歌響起的時候正閉起眼睛像是正在探險一般往前走著,此刻的Alex在腦中或許正在幻想著他是一位勇士,手中拿著刀劍為了保護心愛的人正勇敢的抵抗惡龍與巨人,現實生活中的Alex雖然可能微不足道,但在夢中他卻是勇敢的騎士,是一位為了摯愛勇敢奮戰的勇士。

在這邊就播放這兩首歌David Bowie的《When I Live My Dream》以及Dead Kennedys的《Holiday In Cambodia》

When I Live My Dream by David Bowie
When I live my dream, I'll take you with me
Riding on a golden horse
We'll live within my castle, with people there to serve you
Happy at the sound of your voice

Baby, I'll slay a dragon for you
Or banish wicked giants from the land
But you will find, that nothing in my dream can hurt you
We will only love each other as forever
When I live my dream
When I live my dream, I'll forgive the things you've told me

And the empty man you left behind
It's a broken heart that dreams, it's a broken heart you left me
Only love can live in my dream

I'll wish, and the thunder clouds will vanish
Wish, and the storm will fade away
Wish again, and you will stand before me while the sky will paint an ouverture
And trees will play the rhythm of my dream

When I live my dream, please be there to meet me
Let me be the one to understand
When I live my dream, I'll forget the hurt you gave
Then we can live in our new land

Till the day my dream cascades around me
I'm content to let you pass me by
Till that day, you'll run to many other men
But let them know it's just for now
Tell them that I've got a dream
And tell them you're the starring role
Tell them I'm a dreaming kind of guy
And I'm going to make my dream
Tell them I will live my dream
Tell them they can laugh at me
But don't forget your date with me
When I live my dream


Holiday In Cambodia by Dead Kennedys
So you been to school for a year or two
And you know you've seen it all
In daddy's car thinkin' you'll go far
Back east your type don't crawl
Play ethnicky jazz to parade your snazz
On your five grand stereo
Braggin that you know how the niggers feel cold
And the slums got so much soul

It's time to taste what you most fear
Right Guard will not help you here
Brace yourself, my dear

It's a holiday in Cambodia
It's tough kid, but it's life
It's a holiday in Cambodia
Don't forget to pack a wife

Your a star-belly sneech you suck like a leech
You want everyone to act like you
Kiss ass while you bitch so you can get rich
But your boss gets richer on you
Well you'll work harder with a gun in your back
For a bowl of rice a day
Slave for soldiers til you starve
Then your head skewered on a stake
Now you can go where people are one
Now you can go where they get things done
What you need my son:

Is a holiday in Cambodia
Where people dress in black
A holiday in Cambodia
Where you'll kiss ass or crack

Pol Pot, Pol Pot, Pol Pot, Pol Pot [etc.]

And it's a holiday in Cambodia
Where you'll do what you're told
A holiday in Cambodia
Where the slums got so much soul


註:F是指Alex的前女友Florence

Read More..

星期三, 9月 13, 2006

我想逃離這個失序的城市-Alphaville

有這麼一個城市,它是個有規律的,有條不紊的都市,在那裡生活不論食、衣、住、行、育、樂等所有事物都不需要擔心,因為所有的事物早有定數,在那裡生活的人們再也不用擔心那種不可預知的未來,因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用邏輯公式去推算去安排,人們只要依照所推算出來的公式去運作去生活就可以了,在哪裡人們似乎不用去擔心會有任何意外的發生,只因為一切的一切早有安排,這個城市叫就叫做-Alphaville(阿爾發城).....

這是法國大導Jean Luc Godard於1965年時所導的一部電影,講述的故事是一個名叫Alphaville(阿爾發城)的城市,在那裡所有的事物皆由一部名叫Alpha60的超大型電腦所掌控,Alpha60以邏輯的推算制定出了所有的規範,在那裡生活的人們只需依照規範生活即可,在那裡,沒有喜悅、沒有憤怒、沒有哀傷、沒有快樂等種種感受,因為這些東西是用邏輯無法推算出來的,在哪裡有的只是公式化的笑容以及表情,有的只是有條不紊制式化的規範以及生活方式,而這些都將因為一位神秘男子Lemmy Caution(在片中他化名做Ivan Johnson)的到來而有所改變,進而走向毀滅。

Alpha60是這個城市的頭腦,也是這個城市的命脈,由於它是一部超大型電腦,因此它所能進行的便是邏輯上的運算,不斷出現E=mc2的公式就像是所有邏輯的運算一樣,不斷的計算著未來,所有的結果都是可被預知的,因為所有的運行都逃不出所謂的”邏輯”。然而一旦有超出邏輯推算範圍的事物,Alpha60的處置方式便是將其消滅,即便是人也是如此,就像是對付電腦裡的電腦病毒一樣。因此,當人有了愛,有了感覺,有了想法。唯一的下場就是接受一場美麗的死刑。 將會有美貌的小姐們穿著性感的泳衣,站在泳池邊給你生命中最後的一擊,之後,你的屍體將伴隨著美女曼妙的舞姿,以滿場圍觀人士的鼓舞喝采為配樂打撈上岸。

住在阿爾發城裡的人們是和善的,但那是一種虛偽的和善,不管你是如何粗魯的對待住在阿爾發城裡的人們,在他們的臉上總是堆滿了笑容說著”I'm very well, thank you, you're welcome.”(註),即便他們同樣信仰著宗教,然而聖經對他們來說卻更像是一本字典,一本用來查詢日常用語的字典。住在阿爾發城裡的人們是木然的,他們可以一邊鼓掌一邊歡笑地著看著一具具死刑犯的屍體由泳池中打撈上來。對於肉體,他們可以輕易的和陌生人作愛,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悲傷,什麼是恐懼,什麼是憤怒,什麼是喜悅,什麼是痛苦,只因為這些感覺並不在邏輯的範圍內。住在阿爾發城裡的人們是被數據化的,在他們的身上你可以發現像條碼似的數字,而這些數字就代表了每一位阿爾發城裡的居民。住在阿爾發城裡的人們是乾枯的,在那裡沒有畫家,沒有音樂家,沒有作家,任何和藝術相關的事物都不會存在於阿爾發城內。住在阿爾發城裡的人們是被動的,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即便是生、老、病、死都是由Alpha60所制定,他們無需也無從更改。住在阿爾發城裡的人們是孤寂的,因為他們永遠不會知道兩人相愛是什麼樣的感覺。住在阿爾發城裡的人們就像是生活在空虛歪曲的世界,沒有為什麼,只有因為。

然而在這在這種滿是邏輯滿是死寂氣息的城市裡也有不為人知的意外,那就是女主角Natacha Von Braun,當Lemmy詢問她一些問題時,雖然Natacha嘴巴說著否定的答案,但是身體的某個部份(也許是頭,也許是手)卻總是表達出肯定的樣子,反之亦然,就像是在淺意識中告訴了Lemmy”正確的”答案。當她看見Lemmy被痛毆的時候不經意的在眼角流下了一行淚,雖然她口頭上說流淚是被禁止的。她說她害怕和Lemmy在一起的時候,只因為會有許多陌生她不熟悉的字眼由她的心中浮現出來,就像是La Conscience(良心)這樣的字眼,而這些陌生的字眼Natacha卻能漸漸的了解這些字的涵義,Lemmy的出現就像是一把鑰匙一樣,逐漸的打開Natacha內心深處記憶。當Natacha說出以下這段話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在Natacha的心中已經有了一個名叫”愛”的東西
Your voice,your eyes
Your hands,your lips
Our silences,our words
Light that goes,light that returns
A single smile between us
In quest of knowledge,I watched night create day
While we seemed unchanged
O beloved of all,beloved of one alone
Your mouth silently promised to be happy
Away,away,says hate;
Closer,closer,says love……

最終,Alpha60就像是過去所有獨裁者的命運一樣走向毀滅,阿爾發城也隨之毀滅,Lemmy和Natacha一起逃離,逃離這個空虛死寂的城市,逃離這個看似有條不紊卻是失序的城市,最後他們說了這麼一段話
Natacha Von Braun: You're looking at me very strangely.
Lemmy Caution: Yes.
Natacha Von Braun: You're waiting for me to say something to you.
Lemmy Caution: Yes.
Natacha Von Braun: I don't know what to say. They're words I don't know. I wasn't taught them. Help me.
Lemmy Caution: Impossible. Help yourself; then you will be saved. If you don't, you're as lost as the dead of Alphaville.
Natacha Von Braun: I... love... you. I love you.
終於,Natacha體會了什麼是”愛”,也救了她自己,而前方的道路不知道有何阻礙,但是我們可以知道有了”愛”他們將無所畏懼的向前走下去,一直,一直….

阿爾發城,這是一個失序的城市,一個盡是零與一的世界,在這裡只有絕對的邏輯,沒有模糊的感覺。曾經,在我的心理也嚮往過這樣的世界,一切的一切都將會是片面的美好,人不用感覺也無需感覺,所有的東西都會是定數,而我只要麻痺地在這片面的美好中直到老死,但當我看完這部片時居然產生些許反胃想吐的噁心,對於那種一成不變的邏輯感到噁心,對於木然不知何謂的表情感到噁心,或許,在我心裡或許對這樣的死寂感到了恐懼吧。

其實寫到這裡好像是該做結語了,可是回頭往前看卻好像還有好多好多的東西沒有寫,老實說,有些生氣,這種感覺就像是肚子有一大堆東西卻找不到地方排泄一樣(簡單的說就是便秘的感覺),這時就想到,有一個遠方的朋友曾經問我說:「你說你喜歡蔡明亮的電影,可是為什麼沒有寫過蔡明亮的電影。」我說:「因為我覺得很難寫,在裡面有太多太多的東西我沒法用我的文字寫出來,有太多的東西是你感覺到好像有啥,但卻沒辦法說。」但我沒說的是,我希望能有一天能把那些東西寫出來,除了蔡明亮以外還有我一直很喜歡的Peter Greenaway,還有如果可以的話,希望能找到Jean Luc Godard的其他電影,老實說,他的電影真的不是一次就能看懂的,忘記哪裡看到的,有人說就算你看的懂高達的台詞,也不見得看懂他的電影,真的在他的電影裡,不管是一個場景,一個動作,甚至是一句話,仔細去看你都能感覺到好像有什麼,但卻無法說出來。

最後想在說一下題外話,老實說最近沒有什麼心情寫遊記,多半的因素,我想是和現在的整個社會狀況有關,我在這一陣子經常莫名的呈現出一種煩悶以及不安甚至焦躁的狀況,我試著以較詼諧輕鬆的態度去看這些事,可是看到電視上雙方不斷的放話,媒體不斷的挑釁,真的讓我很難平靜下來,寫這篇是我花最久的時間,由上一篇寫完我就想換個東西寫寫轉換一下,但當中寫寫停停直到現在,我真的很希望這件事情能夠走向好的一面。最後,我想說的是,我也許不是什麼大人物,我也沒有什麼力量,我更不是有錢人,我只是一介平凡的老百姓,只是一個有時只想靠靠夭的年屆中年的男子,但是我真的希望台灣能夠平靜下來,只要平靜祥和就這麼簡單,不要讓我生長的土地變成另一個失序的Alphaville………

註:這是一部法語片,可惜的是我手上的版本是只有英文字幕和中文字幕,因為中文翻譯的有些糟,所以我選擇打上用英文的字幕

Alphaville的預告片



Alphaville的精采片段

Read More..

星期一, 7月 10, 2006

陷入情愛與怨恨、慾望與道德矛盾地獄中的Medea-L'enfer(The Hell)-Danis Tanovic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則講述忌妒怨恨以及情愛互相交錯的故事,故事的女主角Medea是位美麗善妒卻又可憐的女子,她為了她心愛的男子Jason不惜背叛她的父親Aeetes幫助Jason取得寶物金羊毛,更為了能順利脫逃不惜將自己的弟弟分屍丟進海中,為此Jason與Medea結婚生子,但沒想到Jason最後卻背叛了Medea另結新歡,心生怨恨的Medea為了報復Jason不但以魔法殺死了Jason的新歡,更在Jason面前親手殺了他們所生的兒子,而這種看似瘋狂的報復行為是原自於強烈而又佔有的愛,當這份愛轉換為恨的時候往往將會使自己也使周遭的人置身於怨忿不平的無間地獄中..........

這部片是根據波蘭大導-Krzysztof Kieslowski生前所遺留下來的手稿改編而成的電影,導演是Danis Tanovic。這是一部講述三個姐妹(分別由Karin Viard飾演大姐Céline、Emmanuelle Béart飾演二姐Sophie、Marie Gillain飾演小妹Anne)和她們的母親(由Carole Bouquet所飾)由於在三姊妹還幼小時,父親一件不堪的"意外事件"而使得她們在彼此的心中留下了不可抹滅的陰影,這樣的陰影似乎也間接的影響到她們未來的人生,三個姐妹長大後因為彼此間個性的不同,各自有各自的生活,而且好像也彼此互不相干也鮮少有所連絡。

Céline的個性就像大部分家中的老大一樣拘謹保守,有點嚴肅,有點害羞,而她也負起每週去探望因傷而無法行動和言語的母親的責任,相較起來另外兩位妹妹則幾乎沒去探望她們的母親,雖然Céline的個性保守但在她心中似乎是充滿了一種屬於少女的夢想,期望著有那麼一天會有白馬王子的來臨,但或許是她個性的緣故,這樣的夢想始終存在於她的心中,直到一天,一個意外的訪客闖入了她的生活,而她也再度的點燃起那份夢想,但她所無法預知的是,這一切意外竟是另一件意外的開端。

Sophie的個性是屬於敢愛敢恨型的,我猜想或許她會是個天蠍座的女子,她和她的丈夫Pierre(Jacques Gamblin所飾)育有一男一女,看似原本和樂的家庭,其實隱藏著更大的風暴,Pierre有了婚外情, Sophie陷入了放棄或是維持這段婚姻的兩難局面,當Sophie尾隨丈夫到情婦的住所時,我們可以感受到她深刻的忌妒以及怨恨,她像一條獵狗般的貼近赤裸熟睡中的情婦,彷如在情婦的身上搜尋著那股曾經只屬於她一人的男人的味道。

Anne是個為愛而生的一名女子,她曾經說過這麼樣的一句話『當他觸摸我的時候,我才能感受到我的存在,當他和我做愛的時候,我才能感覺我還活著,當他離開的時候,我感受不到我的存在,我就像死人一樣,我好想見他...』,而裡面所指的"他"理所當然的是指她的愛人,而她的愛人卻是一名已婚之夫,同時也是她的教授,更是她摯友的父親,這種所謂的"不倫之戀"讓Anne陷入了一種愛情與道德之間的抉擇。

人的一生是由一連串的抉擇所組合而成的,以大姐Céline來說,她心目中的白馬王子曾用法國的礦泉水Evian來暗諷Céline的天真(因為Evian倒過來寫naive的意思就是天真的意思),這樣的天真讓我想起了童話中的美麗公主們,不管是睡美人或是白雪公主總是期盼有一天她們心目中的白馬王子能夠前來拯救她們脫離現在的困境,然而對於身旁其貌不揚的小矮人或是青蛙的付出卻視若無睹,在Céline的身旁也有著麼樣的一個人物,就是每次Céline去探望母親時所乘坐火車的剪票員,每次,剪票員在經過Céline的座位時總是默默的望著熟睡中的Céline,他可以為了Céline一句無意間說出的「我每個晚上都睡不好,只有在火車上我才能安然入眠」而不辭辛苦的去收集各式各樣不同火車行進的聲音,這樣的可愛動作讓人感受到那份帶有些許的純真但又無所求的情感,然而面對這樣的情感Céline卻視若無睹,就像所有童話裡的公主一樣,Céline選擇了虛幻的白馬王子,但諷刺的是,白馬王子所帶來的並非如同所有童話故事中的結局一樣從此王子與公主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白馬王子所帶來的是殘酷幻滅與不堪。

在Sophie的故事中,Sophie選擇放棄了心中所深愛的那個男人,在Sophie將他趕出家門的同時,她站在窗口一邊望著男人離去的身影,一邊將一棵男人栽種的樹的樹葉給拔光,就像要把她心中那份屬於那個不忠的男人的愛與記憶給連根拔除,此時的Sophie就像那棵光禿的樹一樣孤立但卻充滿了怨恨,直到有次Sophie帶著子女出外遊玩的時候,天空下起了滂沱大雨,她們三人站在教會的門前孤立無援,但此時Sophie緊緊抱住她的孩子們,大雨就像是把一切不堪的過去給洗淨一般,這時Sophie的臉上再也看不到先前的怨恨,所看到的是一種母親要保護子女的堅定和勇氣,當中還帶有一絲的平靜,Sophie選擇了放下,但卻獲得更多的自由與平靜。

現在回想起Anne的故事,不知怎地,讓我聯想起Kieslowski生前的另一部大作-Blue,這兩個故事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同樣有著一段不倫之戀,男主角也同樣的死於車禍,同樣的這段不倫之戀也是在男主角死後才曝光,女主角也同樣的懷了男主角的遺腹子,最後也同樣的選擇將孩子生下來,當中最讓我會心一笑的是一個鏡頭是,如果有看過Blue的人或許有印象當中有一段是一位年老且駝背的婦人,吃力的將一個空瓶塞入比她身高還高的垃圾桶中,而在Anne的故事中也有這麼一段插曲。在Anne的故事中,Anne面對愛情與道德的選擇中,她勇敢的選擇了愛情,即便她將來會面對些許的風雨,但她仍勇敢的選擇,最後Anne削去了一頭飄逸長髮,留下了俐落的短髮,就像是對自己宣示一樣,即使未來的路是艱辛的,但她依舊要和她心愛男人的結晶一起勇敢的走下去。這是Anne的選擇。

或許各位看到現在會有些疑惑這些和Medea的故事有何關聯,這裡的Medea所指的就是三姐妹的母親,雖然戲中Carole Bouquet絕大部分的時間是因為當年嚴重的傷害而無法言語以及行動,但由她深刻的演技可以充分的表現出那種由愛生恨的極度怨恨,就算後來知道這所有的不幸皆是一場誤會,但她依舊冷酷的用筆寫下「我一點也不後悔」的字眼,這是一種多大的怨與恨,恨到時隔多年依舊不肯放下,在Carole Bouquet的例子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被怨恨之火燃燒全身的人,這是她的選擇,而這樣的選擇也讓她深深的陷入在怨恨的煉獄之中。

人的一生中勢必要面對許多殘酷的選擇,不單單是人,動物界也是如此,在片頭導演用杜鵑鳥和葦鶯的例子說明自然界的殘酷,杜鵑鳥有種特殊的「寄生」行為,就是牠會將蛋生在葦鶯的巢中並且叼走一顆蛋,就這樣不知情的葦鶯就"免費"的幫杜鵑鳥孵蛋,當杜鵑鳥的蛋孵出來之後,牠會"本能"的將葦鶯未孵出的蛋給推出巢外,只留自己在巢中獨享"養母"的餵食。這樣的行為看來或許殘酷,但這是杜鵑鳥為求生存的方式,牠為了生存下去,必須做出殺害其他"異父異母"的兄弟姐妹的選擇。而在我們的一生中或許並不會面臨到如同杜鵑鳥這般殘酷的抉擇,但在我們面臨一個抉擇的關卡的同時,我們能有足夠的能力作出最好的選擇?又或者我們是否能有足夠的智慧幫助我們做出選擇?而在選擇之後,我們是否有能力去承擔接下來的後果?或許這些都是我們所要深思的一個課題.............

這裡有Medea的故事

Read More..

星期二, 3月 28, 2006

這個城市中的愛恨情慾-Beyond the Clouds

四段不同的愛慾故事,藉由一位導演以「旁觀者」的角度窺伺著每一段故事的進行。今天要寫的就是這部由Michelangelo Antonioni及Win Wenders共同執導,發行於1995年的電影-Par-Dela Les Nuages(Beyond The Clouds;台譯:雲端上的情與慾)

愛與慾望是每個人生命中渴求的一部份,而這部片就是以一個「旁觀者」(或者可以說是一名偷窺者)在暗地裡窺伺著每一個故事的進行。John Malkovich所飾演的就是這樣一個角色,他是一名導演,剛剛結束了拍片的工作,而正為了下一部新片的故事題材旅行著,就這樣他帶著一部相機,以及看似睿智又看透人生的眼神來到了第一個城市,也是第一個故事發生的地方........

《不可能的愛》,因為偶然的相遇,一位名叫Carmen的女老師(由Ines Sastre所飾)以及一位名叫Silvano的技工(由Kim Rossi Stuart所飾)皆因為流浪而來到了同一個城市,而似乎是女老師的刻意安排下,他們也住進了同一間旅社,他們是彼此中意著對方的,可以由女老師的眼神中看的出來,她正渴望著技工的愛,就如同西班牙故事裡的Carmen一樣熱烈且期盼著,但是當晚Silvano卻因為或許是害羞或許是自卑而並無回應Carmen的期待,於是Carmen離開了,數年過後,他們又在一場劇院中相遇,終於Silvano說出他對Carmen的愛戀,於是他們便做愛了,說是做愛,其實整個過程中雖然彼此坦誠相見,但Silvano卻似乎像是隔著一層紗一般始終不敢碰觸Carmen的身軀,而Carmen也一而在的誘惑著Silvano,最後Silvano還是轉身離開,而Carmen也透過窗戶看著Silvano離開的身影,也許Silvano是感到困惑的吧,因為他無法知道自己是否能回應Carmen那份濃烈而炙熱的愛,於是他選擇了離開,這是一個關於濃烈卻無法得到回應的「愛」的故事。

冷清的海邊,風沙卻異常的吹動著就像看似平靜的水面其實底下卻有著異常的起伏 。 《少女與罪》就像是這樣的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一個寧靜的漁港小鎮,在這個故事中John Malkovich所飾演的導演親自參與了這個故事。Sophie Marceau飾演一名女孩,或許是她的美貌(我必須說Sophie Marceau不管演什麼角色都是那麼的美麗,而那種美麗是在人群之中屬於特別亮眼的美麗,寫到這裡我忍不住想說一句話,我雖然不是Sophie Marceau的粉絲,但是有位自稱是"Local King"的藝人居然說Sophie Marceau是三級片女星,沒錯,她的片中不乏裸露的鏡頭,可是在我看來一點猥褻的感覺都沒有,我想或許心理猥褻的人看什麼東西都是猥褻的吧!),又或許是她略帶心事的神情,女孩吸引了導演的目光。導演一路尾隨著女孩到他上班的地方,又到她下班的地方,也許是John Malkovich那種似乎會看透人心的眼神讓女孩平靜的說出了她的故事,她是個殺人犯,而且殺的是她的父親,以殘忍的十三刀結束了她父親的生命,十三刀,這個數字在導演的眼中是那麼的虛幻那麼的不真實,但卻是真實的由這位表情平靜的女孩口中說出,或許女孩心中的情緒是起伏不定的吧,也或許是這份的激動需要得到安撫而導演似乎也看出了這份的激動,於是導演便扮演了這個安撫的角色,他和女孩發生了一段激烈的性愛,最後導演一樣轉身離去,而女孩似乎像是得到了安撫似的透過窗戶目送著導演的離去,這是一個外表看似平靜卻是內心波濤洶湧的「恨」的故事。

因為一則走太快而靈魂落後在後面必須慢下來等待靈魂跟上的的新聞而在咖啡館發生的一段偶遇,開啟了兩女一男之間糾結不清的故事。《別來找我》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Chiara Caselli所飾演的Mistress就是那位清純的女孩,Peter Weller所飾演的就是那位以謊言周旋在兩位女人中間的丈夫,Fanny Ardant則是飾演丈夫的元配Patricia,我想他們三人之間的愛情故事可以用frente! 版本的"Bizarre Love Triangle"這首歌來當主題音樂,他們三人之間感情的維繫就靠著丈夫不斷的謊言而羈絆了三年,最後Patricia終於無法在忍受兩女共事一夫,於是她搬離了她丈夫另租一間新房住,巧合的是這間房子的主人也正在上演著"Bizarre Love Triangle",不過這次是兩男一女,Jean Reno所飾演的Carlo由他的穿著打扮就可猜想到他是一位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但是他卻因為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在家守候的妻子,我想他也是不斷的以謊言安撫著他的妻子「我忙完這次的生意就回去陪你」我想Carlo在過去的時間裡一定多次的說出類似的謊言,終於Carlo的妻子也無法忍受了,於是她也帶走所有的東西離開去找她的另一位情人,只留下一間已出租的空房給Carlo,於是一位妻子剛離開的男人和一位剛離開丈夫的女人就這樣在這間空屋中相遇了。當Carlo透過碩大的落地窗望向一片空寂的都市叢林時,突然有一種「我贏得了全世界,卻失去了最愛的妳」的一種失落感,同樣的Patricia也有一種失去摯愛的一種失落感,不管是Carlo對於物質與名利的「慾」或是丈夫對於女色肉體的「慾」,或是Mistress以及Patricia對於男人所產生出來佔有的「慾」我想這是一個關於都市中空虛寂寥又永遠無法滿足的一個「慾」的故事。

第四篇故事和第一篇故事正好相似《骯髒的身體》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Vincent Perez所飾演的Niccolo是位熱情洋溢的男孩,對Irène Jacob所飾演安靜卻又看似保守的女孩卻一見鍾情,Niccolo不斷尾隨著女孩並向女孩搭訕,可是女孩卻總是以一種冷淡的表情像是趕最後一班列車似的向教堂趕去,原來女孩是要趕著去教堂參加禱告的儀式,在女孩進入教堂後,立即用教堂的水做一種類似淨身的儀式(因為小弟並無宗教上的信仰所以只能猜測是淨身,如有錯誤請告知),而後便加入禱告的行列,Niccolo也在一旁守候(我想他應該不是教徒,因為他並沒有做"淨身"的儀式,而在禱告中他也睡著了),當他醒來發覺女孩不見了,Niccolo急忙的跑出教堂找她,終於在一個水池旁找到了女孩,他也陪伴著女孩回家,由女孩出現到現在幾乎不見女孩的笑容,而在回家的途中下起大雨了,而女孩卻因天雨路滑而摔了一跤,這一摔卻摔出了女孩的笑容,隨後他們便淋著雨回到女孩的家,在門口Niccolo問女孩說:「我們明天可以再見面嗎?」女孩卻冷冷的回答說:「我明天就要進去修道院了」,男孩悻悻然的轉身離開。又是一段無法回應對方的愛,女孩是否是出於自願或是其他的因素而必須進入修道院苦修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女孩為了追求心靈上的清靜而到教堂去接受神的洗禮,然而Niccolo的出現卻像是吹皺一潭春水一般的出現在女孩的心中,女孩是雀躍的,由她一摔卻摔出了笑容而可以猜想的到,但是雨卻像告知著女孩一樣繼續的下著,就像要為因男孩的出現而略顯混濁的心清洗一般,雨水真的洗淨了女孩的心嗎?又或者女孩只是壓抑住那顆驛動的心呢?我想這是一個清純但當中卻又帶著些許無奈的「情」的故事。

「窗戶」在這部電影裡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不論在哪一段故事中,「窗戶」就或許以「窗戶」或是導演相機的「觀景窗」的角色在故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又讓我想起一部老片,就是1954年由Alfred Hitchcock所導的《後窗》,這部電影是講一名不良於行的人透過望遠鏡窺伺著每一扇窗戶背後發生的故事。其實就像本片的片尾一樣,導演的鏡頭由下往上慢慢攀爬經過了數扇的窗戶,而每一扇的窗戶裡面都正在上演著不同的故事,有的是一對看似熱戀的男女正要做愛,有的是穿著黑色套裝看似女強人的女子正孤單寂寞的抽著煙,而最後一扇窗戶是John Malkovich正以一雙看透人心的雙眼注視著前方,慢慢的隱沒在一片黑暗之中。其實現實生活不也是如此,我們都在一面看不見的"窗戶"之中上演著屬於我們的故事,而別人也透過這扇看不見的窗窺伺著我們,同樣的,我們也透過這扇窗窺伺著別人的故事,正因為我們都是透過有限"窗戶"去窺伺別人的故事,因此,我們當然無法窺得全貌,所以,當我們在窺伺別人的同時,我們何不學學John Malkovich,就當位安安靜靜的窺伺者,不出任何聲響的隱沒在黑暗之中....



PS1:在找這部電影的資料的時候發現這部電影的音樂是由U2的Bono及Adam Clayton再加上Van Morrison等人所合作的,我想這是Win Wenders常見的風格(就是找搖滾樂手合作)因此或許這張OST可以找來聽看看。

PS2:寫這篇的時候心情有些氣憤,因為寫到一半居然給我當機,當時真想罵髒話同時也不想寫了,可是心中就是有種不寫就不爽的感覺,所以又寫了第二遍,終於給我寫完了。

PS3:本部電影是改編自一部小說《一個導演的故事》,有興趣的人如果一時找不到這部片或許可以先看這本書。

Read More..

星期一, 3月 27, 2006

忘記?回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王牌冤家)

最近老實說有那麼一點煩,把前一陣子朋友拿給我的片拿出來看好了,嗯....我看看,有Stanley Kubrick的《Dr.Strangelove》(奇愛博士)、《Clockwork Orange》(發條橘子)這兩部是我一直以來很想再看的片,但不知為啥就是沒啥心情看,下次再看吧。再看看,還有《Donnie Darko》(怵目驚魂28天),這是由《Brokeback Mountain》當中的Jake Gyllenhaal較早所演的片,好像是驚悚片,嗯.....下次再說,還有一部是大友克洋的動畫《Memories》,沒有我想看的嗎?等一下還有一片,我看看,是Jim Carrey和Kate Winslet演的,片名叫《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中文譯名叫《王牌冤家》(心中OS:X的,又是王牌XX系列.......),不過是由他們兩位主演的,或許是部愛情喜劇吧,現在正煩,不想看太多花腦筋的東西,就是這部了,可是看完之後,我發覺我錯了,我好像又更煩了........

這部片的編劇是Charlie Kaufman(查理.考夫曼),他之前的作品有《Being John Malkovich》(變腦)、《Adaptation》(蘭花賊)等,是個頗具有鬼才的編劇。在本片中Jim Carrey少有地一反他在其他賣座片當中那種低級又誇張的表演方式,不過其實在《Man on the Moon》(月亮上的男人)以及《The Truman Show》(楚門的世界)中Jim Carrey就已經開始嘗試較為內斂的角色,只是大家都還是喜歡看到那個極為低級然後會用屁眼說話的"ACE VENTURA"所以呢,這些片就相對的不賣座 。在本片中Jim Carrey飾演的是一位極為沉悶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無趣的Joel,而Kate Winslet則是演一位頭髮永遠有著奇怪的顏色,一位特立獨行的女孩Clamentine,兩人原是一對因偶然相遇而相愛的戀人,但在一次爭執後Clamentine決定到一家叫《 Lacuna 》的診所,這是一家專門幫人洗掉某段不想留下的記憶的診所,只要你有任何的痛苦的回憶然後你不想再記起來的話,你就可以到這間診所去,裡面的Dr.Howard(Tom Wilkinson所飾)將會帶著Mary(Kirsten Dunst所飾)以及兩位助手分別由Mark Ruffalo以及Elijah Wood所飾來為客戶消除"不需要"的記憶,而在Joel得知Clamentine已消去他們之間的美好回憶時,Joel也到那間診所去進行同樣的"手術",只是在進行的過程中,Joel突然發覺他並不想失去這段回憶,於是展開了一連串的逃避追殺回憶的動作,只是好像上天是註定好的,就算失去了記憶Joel和Clamentine依然在同樣相遇的海邊再次相遇,而Mary也再次的愛上了Dr.Howard(Dr.Howard與Mary之間原先就有一段不倫之戀,但兩人覺得這樣下去是不會有結果的,所以就請Mary進行了記憶消去的手術)這是一種冥冥注定好的安排還是?

在《功夫》一片中,星爺和肥仔聰曾經有過以下的這段對話
肥仔聰:為什麼你每次受傷都會不見,再出現你的傷就全好了?
星爺:我也不知道,我全忘了。
肥仔聰:忘記了,這樣也好,記憶是痛苦的根源,能夠忘記,是幸福!
星爺:聽你這麼說,你也是暗藏唏噓了!................
記憶真的是痛苦的根源嗎?我想或許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當人在回憶起過往的美好時,總是愉悅的,會令人莫名的沉浸在回憶中,但是同樣的,如果說這段的美好最後的結局是痛苦的話,那麼再美好的回憶,也許都會像是利刃一樣,一次又一次的刺進心中,在此時,也許忘記會是一個不再痛苦的方式,但或許我們可以換個方式,或許直接的面對回憶也會是個很好的方式,又記得曾經看過的一部挺灑狗血的日劇,裡面有說過一句話:「時間真是個殘酷的傢伙,一些原先以為永遠不會忘記的事,隨著時間的過去,一點一滴的流逝,現在似乎好像也要靠一些照片或是問當時也知道的人才能有些清楚的印象」,面對痛苦,或許時間就是一帖最好的良藥吧,在此,突然有個想法,假使真的有Lacuna診所的話,那麼我會想要抹去哪段回憶呢?嗯......我想我不會抹去我曾經發生過的每一段回憶,無論是美好或是痛苦的?畢竟那對我來說都是曾經擁有過的真實,當然這是在我記憶所能容納的範圍內,隨著年紀的老去,時間的流逝,其實很多事真的並不如我所想的那麼容易記住,那麼你呢?你有會想要抹去的回憶嗎?



PS1:在找這部電影的資料的時候,得知這部電影的名字是出自於一位英國詩人Alexander Pope的一篇名叫《Eloisa to Abelard》,節錄的是
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Each pray'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d;
Labour and rest, that equal periods keep;
....
以下是全篇詩文的內容,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Alexander Pope:Eloisa to Abelard

PS2:應該是為了電影宣傳吧,還真的搞了個名叫《Lacuna》的診所,以下是網址,挺有趣的
Lacuna Inc.

PS3:看完這部片的時候轉到HBO想看看還有無其他好看的電影,咦.....這情節不是我才剛看過嗎?原來在我看完的同時,HBO也剛好在上映這部片,一場意外的巧合,有點無聊,但也蠻有趣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