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書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書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四, 6月 07, 2007

當我們冷眼旁觀他人之痛苦時,痛苦正悄然降臨在我們身上

當我們冷眼旁觀他人之痛苦時,痛苦正悄然降臨在我們身上.....



















什麼是真實?在鏡頭底下所呈現的一切是真實嗎?透過鏡頭下的世界,你就能看到你所應該知道的故事嗎?透過鏡頭的觀察會不會讓我們變的冷漠甚至嗜血?當你看到一幅幅出自於苦難的相片,你是做何感想?是當作藝術品?或是讓你覺得噁心?當一幅受難照大量的被翻印複製出現在你的週遭,你還能感受到影像中人物所受到的苦難嗎?Susan Sontag(蘇珊‧桑格塔)在她的書裡《旁觀他人之痛苦》如此的問著,而對於我卻有相當深刻的思考

關於樂生,我想或許已經有人開始覺得這個議題很厭煩了。"老是談樂生,你們這群人會不會煩啊?、"政府政策已經制定了,你們為何不去試著相信政府能做出最妥善的安排?"、"你們是不是吃飽太閒?自己的事情都沒搞好,就去管別人家的事?"諸如此類的問題,我想對於身為支持者的我們是經常遇到周遭朋友如此詢問的。在415之後,除了幾次的樂生相關的會議之外,我不否認,這一陣子的抗爭我也參加了幾次,包括了前天在行政院前的推擠抗爭、上週在捷運局引起媒體大戰的蛋洗抗爭、以及在工程會所召開的協調會時所採取較為柔性的抗爭。對於樂青甚至是樂生的阿姨阿伯們,這些所謂的抗爭可能早已參加過無數次,也見識過大大小小不同的陣仗,相對於我這個支持者而言,這三場的抗爭卻是令我有著相當深刻的感受。在每一場抗爭之後所帶來的效應也截然不同。

首先談在工程會那次的抗爭,那次的抗爭,其實是很溫和的一次,演演行動劇,發表訴求後就集體席地而坐,沒有任何過於激烈的動作,老實說在場的我是覺得很悶,一種很無力的感覺,我一直想難道我們不能有更為積極的動作嗎?這樣真的能達到我們的訴求嗎?果不如期然,隔天各大媒體的處裡也是相當的溫和,溫和到這件事情像是從未發生。第二次參與的抗爭和第一次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後來引起媒體大戰(說是媒體大戰,我想就整個社會的比例來說還是只有少部分的人在那邊論戰,社會大眾的觀感還是沒法改變)的蛋洗捷運局,說是蛋洗,小草後來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多少的蛋才叫蛋洗?是阿,就我這個有點受到驚嚇的現場目擊者來說,我想真的不到一盒,其實這場的抗爭給我了些許的震撼,除了因為先前不知道會丟雞蛋而受到的小小驚嚇外,更重要的是我第一次親眼目擊了所謂的國家機器是如何運用強大的力量去"處理"有異議的人們,姑且不論他是不是所謂看起來年輕力壯的學生們。而這場的抗爭,也正如因採取較為激烈的手段,在當天甚至是隔天的新聞上也做了"激烈"的報導,然而這樣的報導卻偏離了方向。我們原先所訴求的被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記者鏡頭底下所謂猙獰不堪的狂暴面孔。第三次的抗爭,說來巧合,相較於第一次參加的溫和以及第二次參加的激烈,這一次的抗爭剛好介於其中,我個人覺得是場不醞不火的抗爭,要激烈的推擠衝突有,要溫和的靜坐喊口號也有,當然最後呈現在媒體上的還是那些激烈的推擠衝突,各位看到這裡有沒有發現什麼?沒錯,就是媒體是喜愛衝突殘酷的,雖然這是我們已知的事實。也由於如此,在鏡頭下的真實故事往往被忽略甚至是扭曲,而在面對這些影像的同時,如果你不是在場人士,你會做何思考?是一群暴民?或是一群無理取鬧的無政府份子?

回到《旁觀他人之痛苦》這本書。Susan Sontag(蘇珊‧桑格塔)藉由攝影技術以及器材的進步,反思我們對於大量且即時的影像所帶來的各種衝擊以及思考,當我們大量且無價的消費來自於苦難的影像時,我們能否真切的去體會到影像背後的故事。當我們面對這些影像的同時,或是漠然,或是冷眼一笑,或是驚恐,或是深思,這些的觀感都左右著我們對於這些影像的看法,能否真切的去思考,去感受,我想不單是我們這些接受影像的旁觀者需要去思考的,對於產生這些影像的創作者而言更應該去思考,去省思。因為當我們冷眼旁觀他人之痛苦時,痛苦正悄然降臨在我們身上。

以下摘錄書中幾段我覺得很棒的句子也值得各位省思

1、抗議災痛的意義為何?與承認這災痛有何區別?受苦受難的肖像可說是源遠流長。苦難最常被表呈人禍或是天譴的產物(因天然原因而致的人類苦難,像疾病或生育,很少於藝術史上得到表呈);至於因意外而招來的苦楚更是絕無僅有-簡直像這世上沒有因橫禍或無妄之災而來的痛苦這回事似的

2、點出一個地獄,當然不能完全告訴我們如何去拯救地獄中的眾生,如何去減緩地獄中的烈焰。然而,承認並擴大了解我們共有的寰宇之內,人禍招來的幾許苦難,仍是件好事。

3、然而憐憫是一份不穩定的感情,若不形諸行動的話,它會萎凋。問題是如何處理被牽動的情愫,那些藉傳播而得的知識?若誰覺得「我們」不能有何作為--那這個「我們」又是誰呢?「他們」也不打算有任何行動--那「他們」又是誰呢?於是人們開始感到鬱悶、犬儒、漠然。

4、這類批評更激進-更犬儒-的版本是:根本沒有任何東西需要我們去維護:現代之大嘴把現實給嚼碎了。


以下有些東西我想請各位思考的
1、以下0605於行政院前的抗議,在這些影像中你看見了什麼?
960605-樂生赴行政院抗議

2、對於真正我們所要訴求的你看見了嗎?
樂生危機(21):斷層。工安。新莊人

在此獻上一首由Jeff Buckley翻唱Leonard Cohen的《Hallelujah》,然而在這個時刻希望Jeff Buckley的歌聲能帶來些平靜與力量


Hallelujah Words & Music by Leonard Cohen

I've heard there was a secret chord
That David played, and it pleased the Lord
But you don't really care for music, do you?

Well, it goes like this
The fourth, the fifth, the minor fall, the major lift
The baffled king composing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Well, your faith was strong but you needed proof
You saw her bathing on the roof
Her beauty and the moonlight overthrew you
She tied you to a kitchen chair
She broke your throne, she cut your hair
And from your lips she drew the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Well, baby, I've been here before
I've seen this room, and I've walked this floor
I used to live alone before I knew you
But I've seen your flag on the marble arch
And love is not a victory march
It's a cold and it is a broken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Well, there was a time when you'd let me know
What's really going on below
But now you never show that to me, do you?
But remember when I moved in you
And the Holy Ghost was moving too
And every breath we drew was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Well, maybe there is a God above
But all that I've ever learned from love
Was how to shoot somebody who outdrew you
It's not a cry that you hear at night
And it is not somebody who has seen the light
It's a cold and it is a broken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Read More..

星期六, 2月 04, 2006

神秘的鄰居-夏先生的故事

同樣是由Patrick Suskind(派屈克.徐四金)所寫的一本短篇小說,書名叫《夏先生的故事》,這篇故事帶有一些的自傳形式的色彩,描述的是一名青年的年少記憶,而這段記憶似乎是依附著一位神秘的鄰居-夏先生而延生出來的。


夏先生這個人是個患有所謂『空間恐懼症』的人,因此他無法長待在幽閉的空間中,於是他只好不斷的行走,圍繞著湖畔方圓六十公里內的範圍行走,不論刮風下雨,照行不誤,而這樣的行為剛開始或許會引起村民們的好奇,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至於為何說這位少年的記憶是依附在這位"特立獨行"的鄰居上呢?在少年每段事件的回憶中,也許是巧合吧,又或許是因為夏先生那種必須漫無目的的行走的緣故,總是會見到夏先生的身影,不管是精心計畫卻不成行的第一次約會,或是一次賭氣式的自殺行為,夏先生就像是約定好的會在適時的機會出現在少年的面前,但他的出現並非是和少年有任何交集,他還是自顧自的走著,但是他的出現卻像是一名冷漠的老者在給一名衝動無知的少年一個極為細微的暗示,而這項暗示是不需任何言語的,只需默默的走著。


夏先生的怪異行為並非出自意願的,只是必須使然,伴隨他行走的只是一根細長的木杖及簡單的食糧,他的行走不是愉悅的,相反的卻是痛苦而漫長的,就像在慢慢的折磨著夏先生的身心一樣,是殘酷而無情的,而這樣的折磨總是會有結束的一天,於是夏先生決定結束這段痛苦,而少年的青澀回憶也隨著夏先生的了結而結束。也許夏先生所代表的就是少年的青澀歲月吧,每個人在由幼年長成到青年的過程中總會歷經一段青澀誨黯的無知歲月,而這段歲月往往充滿了衝突及痛苦,當然除此之外也有些許的甜蜜及無奈,而夏先生的出現就彷如為每段回憶下註腳一樣,也因為有夏先生的出現,少年的回憶方可如此鮮明活現。想想,在我們的生命中或許也有一位像夏先生一樣的這號人物,只是也許他的出現太過細微了,細微到我們無法注意。

順道一提,最近剛好在讀袁哲生的《靜止在--最初與最終》,還沒讀完,但是這是一本相當有趣的書,裡面收錄了袁哲生最初的短篇小說《靜止在樹上的羊》,以及在袁哲生過世前尚未發表的一些作品。看了約一半,袁哲生的作品相當有趣充滿了一種黑色的幽默,而這份幽默是發生在我們周遭熟悉的環境裡,令人在會心一笑之餘,卻有著一絲絲的感觸,很不錯的一本書,有機會在分享給大家。而袁哲生似乎也相當喜愛夏先生這號人物在《靜止在--最初與最終》裡就收錄了三篇袁哲生對夏先生這號人物的看法,頗值得一看的。

Read More..

星期日, 1月 15, 2006

沙漠裡的眾生-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是的,這是我第一本閱讀的村上春樹。學生時代雖在圖書館打工,因緣際會下接觸了一些書,但是對於村上春樹的作品總是敬而遠之,原因之一,也許是太多人借了,書架上《遇上百分百女孩》,《挪威森林》等書在架上待的時間總不超過三天,雖然圖書館中同一本書總會準備個兩三本以備借閱,可是依然如此,太多人借閱了,由於我一向有不喜歡一窩蜂的冷調個性,所以就一直很不喜歡看村上春樹的書,其實也許說穿了只是一種小小的反骨心態吧…

書中故事是以圍繞著男主角-始的愛情故事為主體,述說著始由小自大與四位女子的情愛故事,這四位女子分別是島本,泉,泉的表姐及他的妻子有紀子。

島本,和始一樣是個獨生子,但卻有著不太方便的雙腳,他們由小學便認識了,也許同是獨生子的關係吧,始與島本始終有著一種單純卻又曖昧的感情,他們一起放學回家,一起聽著Nat King Cole的《Pretend》,一起分享著心中那也許現在看起來有些稚氣的心事,看似青梅竹馬的一對,可是隨著上中學的關係,兩人漸行漸遠,就這樣,失去了連絡,也在彼此的心中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印記。

泉,一個簡單不過的女子,是始在中學的時候認識的女友,雖然沒有令人驚艷的外表,但就像她的名字"泉"一般,有著樸實純真的外表與內在,始與泉之間的感情,或許可以說是一種"男性於青春期單純渴望異性的一種情感"始渴望著與泉發生肉體關係,但是泉卻不然,而他們之間的感情便建立在這種看似岌岌可危確是常見的狀態下,直到泉的表姊的出現,也使的始與泉之間的脆弱情感完全破壞。而這個破壞,也完完全全的破壞了泉的下半生,自此,泉的所有情感宛如被掏空一般,過著猶如行屍走肉般的生活。

泉的表姊,是與泉有著相當親密關係的親戚,是個大學生,有著屬於成人的成熟肉體,對於渴望發生肉體關係的始而言是個致命的吸引力,始與她之間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任何感情的因素,他們一見面就瘋狂的作愛,沒有任何言語,對於他們兩人而言或許只是一種基於動物本能的單純肉體需求,但是卻造成了泉的傷害,對泉來說"性"這檔事或許是神聖的,但沒想到卻被他最愛的兩個人以近似野獸般需求所玩弄,對泉來說是一種殘酷而又不堪的存在。

有紀子,始出社會後認識的一名女子,是個美好的女子,單純、善良、美麗等等所有用來形容美好女子的形容詞套用在有紀子身上似乎都不為過,始也因為與有紀子的結合使的他有著後來富裕的生活(雖然說酒吧的生意之所以會如此的好,始的用心是毋庸置疑的,但若無有紀子父親的金援也很難實現),有紀子為始生下了兩位可愛的女孩,於是始,有紀子及兩位可愛的女孩便過著令人稱羨的仙侶生活。

可是,在始的心中卻似乎總有著一種莫名的渴望,一種對於島本的渴望,雖然擁有著令人稱羨的生活,可是在他心中"島本"卻是個不可抹滅的印記,原本這個印記只是一種虛無的夢想,直到有一天,島本的出現使得這個印記更加的深刻,而始也開始有了將和島本一起生活的夢想實現的可能,雖然實現這個夢想有可能會將他目前的所有一切都摧毀殆盡.......

『萬物都在那裏生長,然而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 書中的每一位主角就如同生活在沙漠中的眾生一樣,始就像一位旅行在沙漠裡的旅人一樣,在沙漠中不斷的尋找,不斷的旅行,島本就像在沙漠裡的海市蜃樓一樣,神秘而又真實的存在,泉的表姊就像是生活在沙漠中的開花仙人掌一樣,只為了滿足肉體的欲望而綻放著美麗的花朵,而泉就像她的名字一樣是個位在沙漠中的小池。始在沙漠中旅行著,為了尋找傳說中的海市蜃樓,當他遇見像小池一般的泉的時候,他停下來,以泉的愛情當作解除身體飢渴的水一般不停的取用,而對於泉而言卻當他是沙漠中偶來的一陣甘霖,滿心以為的這陣甘霖能為她這個處在沙漠中央的小小池水帶來滋潤,但是,一株美麗開花的仙人掌被旅人發現了,仙人掌深深吸引了旅人的目光,於是在飲用完池中的泉水後,旅人頭也不回似的走向開花的仙人掌,仙人掌雖然美麗卻是帶刺的,於是旅人受傷了,旅人又放開了仙人掌花以及被他一飲而盡變成乾枯河床的小池,再度走向一望無際的沙漠。

旅人正對生存感到絕望的同時,綠洲出現了,綠洲解救了旅人乾渴的身體,使旅人得到滋潤,也得到成長,但是在旅人的心中還是放不下那份對虛渺的海市蜃樓的渴望,當有一天,有了海市蜃樓的消息,旅人極其興奮的步向它,就算他知道這一去將會失去他目前的所有,可是,海市蜃樓畢竟還是一種虛渺的存在,越走向她,就越感到她的不可及,終於,海市蜃樓消失了,而旅人也察覺到自己沒有綠洲無法在這嚴酷的沙漠中生存,於是旅人又走回了綠洲, 在綠洲中雖然沒有神秘的海市蜃樓,但卻有著賴以維生,真實的存在,可是,是真的存在嗎?還是像書中的那句話『然而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

Read More..

星期五, 11月 18, 2005

一個由氣味構成的瘋狂世界-香水

十八世紀的巴黎 ,是個繁華熱鬧的城市,也是一個髒亂不堪的城市,而這正是發生在這麼一個集繁華與髒亂於一身的城市的故事.....................


作者Patrick Suskind(派屈克.徐四金),德國人,本身是位劇作家,本書《香水》即是他最為著名的長篇小說,這本以"香水"為名的小說,裡面所形容的巴黎並非我們一般作品以"眼睛"所視的"視覺"來做描述,令人訝異的是他是以"味道"來形容『我們要講的這個時代,在城裡面到處瀰漫我們這樣的現代人幾乎無法想像的臭味。陸上有堆肥臭;後院有尿騷味;樓梯間有木頭霉味,老鼠屎味;廚房有爛包心菜和羊油味;通氣不良的房間裡有陳年灰塵的悶臭............』,裡面的一切幾乎是以"味道"來形容,就連人也是一樣『賈亞爾太太家,那臥房潮濕刺鼻的味道;她雙手的乾皮味;泰利耶神父呼出的酸氣,帶著葡萄酒香;奶媽香.畢喜熱熱的、母性的、歇斯底里的汗味..............』而之所以會以"味道"來形容書中的所有一切,最主要就是為了這本書的主角-讓-巴蒂斯特.葛奴乙-他是個天才,也是個魔鬼,但我覺得他只是一個忠實不憍作的依照自己的想法,善用自己的才能,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做想做的事,只是他想過的生活,做想做的事,就我們尋常人看來是如此的不可思議,如此瘋狂。

那麼他與生俱來的才能為何?"嗅覺",沒錯,他有一個極為靈敏的鼻子,甚至可以說他是利用他的鼻子來"觀察"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既然如此又何謂稱他為魔鬼呢?因為和他有關的人最後幾乎都沒有一個好下場,他的母親如此(在生下他沒多久就被砍頭),他的收養人賈亞爾太太如此(最後在孤單窮困重症中死亡),帶領他進入香水世界(實則利用他嗅覺才能,但某方面而言葛奴乙也利用了他,學習基本的香水配置法)的師父紀優塞培.包迪尼也是如此(最後連同所有財產被埋沒在倒塌的瓦堆中),還有許多人,都因為間接或是直接因為和他有關係而慘遭不幸,但其中,最令人感到是魔鬼行為的是他為了調配出一個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香水而殺害了25名少女(其實是26名,因為第一名並沒有拿來當作香水的材料),但他在殺害這26名少女的過程中完全沒有感到任何的罪惡感,相反的還非常享受在殺害後為了取下少女的香味所作的繁瑣的過程,對他來說收集這些"香味"來提煉香精,就如同採集花朵來提煉香精一樣的自然,一樣的正常,最後香水完成了,而我們也看到了那種香水的效果,那是會使人陷入一種狂歡,接近歇斯底里般的瘋狂快樂的香味,而同時他成為了一切的主宰,或許以為他這樣就會滿足了嗎?錯了,還有一個更瘋狂的結局-他利用了香味誘使人群將他分而食之,這是一個瘋狂但事後想想"對阿,這才是葛奴乙會做的一件事"的結局。

看完本書不得不對作者對生活細膩的觀察感到佩服,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以"視覺"來告訴我們生活上的周遭事物,"嗅覺"對我們而言,似乎一直只是站在輔佐的位置(我們都是習慣先看一看接下來才用嗅覺去確認),但書中主角"一反常態"(也許對他而言用嗅覺是在適當不過了)是以"嗅覺"來體認生活週遭,我想這是一個相當奇特的描訴,同時想想葛奴乙這個人,似乎他也有狼人一般的特質(請看我賤賣珍貴卻又粗糙的回憶-Nirvana Sliver The Best of The Box 這篇) ,他超越了一般世俗的規範及法則,只活在屬於自己的規範及王國中(這又讓我想起了一個人Hannibal Lecter也就是沉默的羔羊一系列中最為令人又愛又恐懼的吃人魔),融入人群只是為了獵取獵物,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此而已,而所謂的規範及法則對他們而言只不過是一種可笑又無聊的存在,而這樣無視於規範及法則的生活,我承認是我所渴望的,但我想我的懦弱卻只能讓我在書中,在音樂中,在電影中找到...............

Read More..

星期日, 10月 30, 2005

孤獨->憂鬱->捨棄->重獲新生的故事-孤獨,或類似的東西


濕冷的天氣,令人感到心煩,在一個人的房間中,總是不由的感到冷清及孤獨,並非是不喜歡一個人的感覺,但總會有一閃而過的冷清寂寥『如果有個人在身邊說說話,那該有多好啊!!』,這樣的想法在我心中如狡兔一般閃過,耳邊聽著Chet Baker的"My Funny Valentine",緩慢而慵懶的音樂由Chet Baker 所詮釋,對我來說卻是莫名的空虛吧。

拿起一本前幾天剛看完的書,大崎善生的"孤獨,或類似的東西",這是一本由五篇短篇的小故事所構成的一本書,每一個故事都圍繞著孤獨,憂鬱,捨棄,重獲新生這幾主題打轉,其中對我而言特別喜歡的一篇是『靈魂之籠』這篇,這篇是敘述一位旅行女作家(說是女作家其實不過是一位在雜誌社中替許多名人代筆旅行心得的人),她自小便和母親相依為命,但突然間母親卻和一名已婚男子一起殉情,如此生離死別,又加上鄰里間的閒言閒語,讓她將自己封閉起來,將所有一切都丟進一個名叫"靈魂的牢籠"的地方,不論是所有的情感,所有的感受,而自己則猶如傀儡般的生活著,心想"也許就這樣死去吧",在這個『靈魂之籠』內,直到有一天,因為她將自己封閉太久而被人"救出",在住院的期間,她被證實得了"重度憂鬱症"及其他一些病,而在一段修養後,她開始重新調整自己的工作,並試著由『靈魂之籠』走出來的故事。很喜歡裡面的兩段文字,特別節錄出來
『就像現今日本大部分的年輕人一樣,我也大致走著相同的道路,沒有太大的疑問,對生涯也沒有特別的規劃,只要順著既定的道路走,當心不踩空也就對了。其實,就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和電腦上的虛擬養成遊戲倒有幾分相似。只要給予某些條件,畫面中的我就能簡單而確實的進化。然後只要提供新的能量,就可以進入下一關。換到一個新的場景時,最初可能會感到些許的困惑,但世界終究是以相同的邏輯在運轉,還不就是找出金幣在哪裡,或者是怎樣才能獲得磨菇。雖然我不清楚,這是不是就叫做所謂的成長,但唯一能確定的,是每進入下一關時腦中都會響起祝福的音樂。......』

「妳得好好馴服自己內心那隻滿是傷痕的大熊,讓牠在籠子裡靜靜睡著。最重要的是,妳必須毫無恐懼地飼養這隻熊。」
「在靈魂之籠裡嗎?」
「是的。」
「我的心裡有隻滿是傷痕的大熊嗎?」
「沒錯,也就是說,在牠發狂時妳必須要能勢均力敵地制服牠,之後讓牠在籠子裡乖乖睡覺。」
「為什麼非要讓那隻熊在籠子裡睡覺呢?」
「因為牠會襲擊人類。」
「襲擊人類?」
「是啊,受傷越多次的熊膽子越大,所以身受重傷而發狂的大熊,接下來會攻擊人類,一掌就把人的腦袋打飛,然後狠狠地用牙齒撕爛人的內臟,將大地染成一片血紅。」
「那隻熊住在我的心裡嗎?」
「沒錯。當然,牠不是只在及川妳的心裡,而是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著一隻熊。」......』
其實雖然對於日本方面的文學作品接觸不多,但印象中看過的日本文學不論作家是男是女,總給我一種精緻而細膩的感覺(甚至有些我還覺得有些精緻過頭),但我想也許是民族性使然吧,這本也不例外,只是這本雖是以孤獨為名的一本書
但在閱讀完之後卻有那麼一絲絲的溫暖,在這紛擾的世界中,我想有很多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存在(既使身邊有伴也是一樣),當然也有人說所謂孤獨不過是人用來吸引別人眼光注意的一種手法,但不管如何我想我們都應該接受屬於自己的另一個孤獨的存在,也許人是正因為渴望,才會孤獨........

Read More..

星期五, 10月 21, 2005

一段天馬行空的冒險歷程-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


這個BLOG的名字叫『書籍-電影-音樂』,顧名思義,要寫的主題不外乎是以書籍,電影,音樂這三類為主,可是雖然剛開始寫,其中相關文章的比例卻似乎有些不太對,居然以音樂佔了大多數,而書籍及電影加起來居然沒音樂的多,我想原因無他, 因為音樂能給予我的衝擊及感想是立即且強烈的,反觀書呢? 由於必須細細咀嚼其中文字的美妙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因此要寫一本書的感想要比音樂慢多了,或許你會問哪麼電影呢?因為它有影像應該比音樂能給與更大的衝擊及感受?......................好吧!!我承認了是我自己懶,在看了幾本書之後,卻提不起力氣寫感想,因此,趁我 剛剛看完一本書,那麼就來好好寫這本書吧。

這本書的書名叫做『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有點玄吧,"旅行"就一般人的印象而言,"旅行"就算不是遠渡重洋出國遊玩,最少也要跨出自己的家門,到外面見識一番,那麼在自己的房間內又如何旅行呢?其實這是一本出版於1795年的作品(哇塞,還真是老啊,210年了)作者是位法國人:薩米耶.德梅斯特(Xavier de Maistre),這是一本描訴作者自己本身的奇妙經歷,作者因為觸犯了當時一條法則:私下與人決鬥,於是被判必須待在自己房間內42天(為啥42天,其實連作者本身也不太清楚),在這42天內,作者重新檢視自己,藉由在房間內的一事一物深深檢視屬於自己本身的內在而進行的一場心靈之旅,將檢視自己的過程形容成是一趟旅程實在是貼切不過了, 作者在房間的42天內,他提出了一個蠻有趣的理論 就是「靈魂與獸性」的說法,意思是說,在人的肉體內有兩種不同的主宰,一個叫 「靈魂」,一個叫「獸性」(其實就是柏拉圖所稱的「他我」),這兩者就書中所論是具有一種矛盾又相互的存在關係,在書中「獸性」所扮演的角色簡單說就是理性的自己,有感知,是個「獨立的個體」,而「靈魂」亦然,只是「靈魂」所扮演的是屬於感性的自己,在書中可以說是「活生生」地將兩個不同的自己同時存在於一個實際的空間內(他的房間),肉體由「獸性」所支配,進行一些無關緊要的動作(如移動,煮咖啡....),而他的「靈魂」則物遊神外,暢遊於天地,甚至藉由房間內的一些收藏品,跨越了時空,周遊於各個偉大人物所存在的空間,藉此以自省,雖然如此,當「獸性」突然有強烈的感受時,「靈魂」亦可以飛快的速度回來與「獸性」共享其強烈之感受。這是一種多麼奇妙的感受啊,肉體雖然受到有形的束縛,但心靈卻早已掙脫有形的柵欄,遊向無止盡的時空中,我想作者本身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更加的嘹解自己,同時也找到了屬於更好的自己,對作者而言可說是"因禍得福"吧,也許,我也應該利用機會在自己的房間好好的旅行一番,也許也會有所得呢........

Read More..

星期四, 9月 29, 2005

科學家的幸福書:不斷幸福論

最近又看了一本書,書名叫"不斷幸福論",乍看之下也許會以為這是本勵志向上的書其實不然,就分類上來說這本應該算是"生命科學類"的書,書中的內容是以大量的生物實驗證明(註一)其實人的所有感受並非如想像中的虛無飄渺,不論是幸福,快樂,悲傷,痛苦,憂鬱,害怕,憤怒等等情緒其實都只是人的一種用來保護自己的機制。

舉個例而言,假使人看到一隻大熊朝著自己奔來,早在人的大腦產生反應之前,人的自主神經系統(包含內分泌系統)早已有所反應,此時會腎上腺素分泌,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等等..當腦部接收到這些反應之後才會產生"害怕"的感覺,於是便下了"逃跑"的命令,也就是說在人的大腦感應到害怕之前,人自己本身的身體的機制早已早一步進行保護的措施,但是感受卻不能過多或過少,不論過多或過少感受人將無法生存,因為他將不知道如何去判斷出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是否會危害到自己,就如同書中所說的賭徒一般,因為賭徒們對於"贏錢"這種念頭會啟發他一種病態的且期待的快樂(註二),而這種快樂會使賭徒們完全不在乎"投入吃角子老虎的錢,永遠大於吃角子老虎所吐出來的錢"這樣的一個事實,於是賭徒們便不斷的沉迷於這種病態的快樂之中,另一個例子是一個開車的人遇到塞車就開罵,於是在他腦中"開車","塞車","生氣"這三件事的關係會越來越密切,於是人一遇到塞車便越來越容易生氣,甚至到最後只要開車就生氣...等等本書舉了相當多的例子說明腦的發展與愛情,親情,性,健康等息息相關,所以說本書最後就提出了一個理論:幸福是可以學習的,只要我們以正確的態度看待事情,人的腦部自然而然就越會朝正面的方向去發展,為我們製造幸福的感覺,於是幸福便形成為常態,但是每個人幸福的感覺都不盡相同,所以全世界有六十億人,就有六十億種幸福。看完本書其實並沒有像一般醫療書籍那樣的艱深難懂,他用簡單的文字說出了一個其實看似艱深其實早在我們身體裡運行的機制,看完了本書我想是可以給自己另一個了解自己的方式,就像本書在開頭說的看完了本書你的腦部會和沒看本書之前有明顯的不同不單是想法能造成腦的成長,真正能啟動這項改變的是"情緒",透過正確的練習,人可以提升自己幸福的能力,因此我想這是一本值得想要了解自己,希望追求快樂的人所要看的一本好書,至於我自己我想我的幸福模式或許要先從學習如何減少自己負向的想法,也許換個環境會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也許該是我離開的時候......................(對換環境的想法持續強烈中...)




註一:書中所提到的實驗由於多項的實驗都必須以活體進行因此絕大部分的實驗還是以白老鼠及猿猴類為主

註二:在本書中提到其實快樂與悲傷等感覺皆是由於腦中的分泌物所造成的,例如期待感便是由於一種叫巴多胺的分泌物,幸福感是安多芬及腦啡呔,憂鬱則是
代諾芬,而毒品之所以會令人上癮最主要還是由於他提供了類似於安多芬及
腦啡呔的作用也就是大部分的人在服用毒品後會產生幸福感的原因



不斷幸福論
Stefan Klein着
陳素幸譯
大塊文化出版

Read More..

星期日, 8月 28, 2005

中魔!!!!!

中魔了!!!!!

如"過於喧囂的孤獨"的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名稱一般"中魔"
在一口氣看了三遍的"過於喧囂的孤獨",
發現自己每看過一次就產生許許多多的疑問
"朝著本源前進就是朝著未來後退,那麼我該追尋本源or迎向未來?"
"朝著未來前進真的會漸離源頭甚而捨棄?"
"打包工在壓縮機中看見了天堂,那麼我的天堂在哪?"
...........
這些問題不斷的如海浪對我席捲而來
我有點承受不住了....
對我而言
就像是一名中度的毒癮者,在多年未接觸毒品(原諒我在此將書比喻為毒品)下
漸漸的
忘記吸毒時帶來的快感
只是
突然間
有一種加強劑量的毒品注入到我體內
我崩潰了
一直以為以戒除的毒癮
以無可比擬的速度在次沾染了我
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是如此巨大
書中的每一段文字
都透過我的
皮膚,肌肉,血液,末梢神經,骨髓直到我的靈魂深處....
我想也許是我太久沒浸淫在文字裡
如同在沙漠中
突然預見一場大雨
於是生物們便貪婪的吸取雨水
只是
此時雖然高興我還是以前那個會經常陷入自我思考的我
但是我知道
這已經影響到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因此
我必須脫離"中魔"的狀態
我想短時間內我不會再看那本書了
..........
也許等我的心比較平復之後
.........

Read More..

過於喧囂的孤獨

最近在朋友的推薦下讀了一本書,
Bohumil Hrabal 寫的 "過於喧囂的孤獨",

內容是寫一位專門在處理廢紙的打包工,
因為工作的關係而得到了不少的知識,
他過的日子也許說不上舒適,
甚而,在一般人眼中他似乎和一位老是酒醉的骯髒糟老頭
沒啥不同,只是他並不以此為意,
正因為他知道他口袋中的書能在今天晚上
為來帶來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樂趣
而他也將自己所打包的廢紙視為一個"藝術品"
因為他總是在一個個的包裹中放入一本本經典的書籍,
或是用經典名畫的複製品包裝其外表,雖然
一個個的包裹最終都將打成紙漿再製,
但是對他而言,能製作一出具有不為人知且悲壯的美麗是再愜意不過,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世代的交替.
老打包工終有被替代的時候,
他的被替代不單是代表時代的轉換,
更代表了文化的消逝.
沒有人會因在廢紙堆中發現一本詩集而感到喜悅.
"天道是不仁慈的,
因此
聰慧的人亦是不仁慈的".
在這世上一直不斷上演著,
征服及被征服的戰爭,
每當一場戰爭平息之後,
隨之又有一場戰爭燃起,
那名老打包工就像享受著
過於喧囂的孤獨一般,
一邊貪婪的吸收著知識一邊如置身事外的體會戰爭,
只是,
天道是不仁慈的,
老打包工沒想到
上天在最後亦為他安排了最後一場的戰役,
一場被征服及被淘汰的戰役,
對老打包工而言不再能享受閱讀的樂趣是殘酷的,就如同死亡一般,
於是如往常一般,
老打包工再度製作一個包裹,
一個具有不為人知且悲壯的美麗的包裹,
只是裡面包的不再是一本本的經典,
而是他自己,
這故事也許看起來有點悲傷,
但是我想對老打包工而言,
也許這是在適當不過的結局,
老打包工的死,
不單單是代表了時代的交替,
亦代表了文化的被埋葬,
想想現在,
有多少人會為詩詞的美麗而感動,
又有多少人會為了一幅美麗的畫而流淚,
書本及藝術品不再是為了感動人而存在,
而是為了炫耀一個人的財富而存在,
我想那些書本及藝術品與其如此不堪的存在,
對他們而言,
到寧願成為那一個個具有不為人知且悲壯的美麗的包裹,
隨著老打包工而逝去,
看完這本書,
給我的震驚及感動不亞於當初我看,
Peter Greenaway(註一) 的 "The Baby of Macon"(魔法聖嬰),
的最後一幕一樣的令人感到不堪及真實,
剛開始看的時候只是很單純覺得這是一本存在主義的小說,
但隨這一次次的翻閱,
我發覺到殘酷的真實,
原來文化及知識就在我們有意或是無意之間被催毀
也許,
真的就如作者所言,
"天道是不仁慈的,
因此,
聰慧的人亦是不仁慈的"
只是在這場,
征服及被征服的戰役中,
逝去的是我們的精神,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知識.



註一:Peter Greenaway是一位英國的大導演其作品往往以大膽的手法及尖銳的角度,以也許情色,也許暴力的方式赤裸且聳動的將一部部的作品呈現出來,第一次看的人也許會被他的激烈所震攝.是當代電影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位名導,只是台灣的
電影代理商往往會因他在片中總是赤裸呈現人的肉體而將他說為"情色名導",唉
又是一個不知所謂的稱號,他的作品礙於"尺度"及極為少數的觀眾才會去看的緣故
只有少數片才會在台灣的院線上映,因此想要看他的作品往往要靠"額外"的管道才可看到,"魔法聖嬰"是他少數有在台灣院線上映的電影.以後有機會再
寫這部電影的心得

Read More..